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编者的话
过去三年来,众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涉农经营主体及农户等相关群体,因受疫情影响较大,度过了相对艰难的时期。
这期间,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完善顶层设计,金融行业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尽最大努力帮助相关群体渡难关、稳发展。
当前,实体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是重中之重。因此,未来一段时间,金融行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依然是加大“支农支小”力度,助力小微企业和“三农”恢复活力并健康发展。
本期将从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复苏的多项重要举措入手,多角度展现金融行业在扶助小微、推动“三农”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及未来规划与展望。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更是现代金融业的基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农”发展的基础和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关系到农村金融的稳健运行、农村基础建设和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信用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的壁垒,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加大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度。”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何广文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通过构建农村信用体系,有利于提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信贷的可获得性。同时,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能够降低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
顶层设计稳步推进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建设农村信用体系。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通过因地制宜完善信用评定机制,将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数据采集和价值挖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速。
记者梳理发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近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均有提及。2020年至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开展县域农户、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加强农业信用信息共享”。在《“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支持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基本建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和“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精准施策和充分发力下,近年来,各地积极创建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县(区),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评定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户信用信息档案不断完善,征信系统覆盖范围和普惠效能持续提升。不少地方形成了“重信用”的农村信用评级体系,发挥了对“三农”融资的支持作用。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做好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健全的问题,为农村地区创造更加良好的融资环境。”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丁晓芳此前强调。
长期以来,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抵质押物,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农户等群体在融资时遇到的主要难题。实践证明,构建农村信用体系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途径。近几年,随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农村经济特点,弱化资产和收入等硬性条件,强调农户的信用质量、道德评价等软性条件,通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三信评定”,将更多涉农主体和农户纳入现代征信体系中。
比如,邮储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一直注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并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工作重点。该分行积极推动信用村建设,通过开展信用村创建和信用户评定等工作,深入村屯,主动入户收集农户融资需求和信用信息数据,运用整村授信、集中帮扶、批量开发等手段,为信用村农户提供利率优惠、流程优化的“双优”服务。同时,该分行还通过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送贷下乡”等活动,提升农民客户服务体验,培育乡村良好的信用文化,助力信用体系建设。
另外,在一些地方,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若被评定为高等级信用户,就能够在贷款时享有更多优惠和更便捷的绿色通道。有的地方还通过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协同推进,营造起“争当诚信户、争创信用村”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形成“人人讲诚信”的乡村新风貌。
强化金融科技
可持续发展是关键
数字化发展的大环境下,金融科技正成为快速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新引擎。
依托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相关涉农部门的多层次信用数据共享正逐步实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也随之不断完善。金融机构通过精准描绘农户“数字画像”,有效识别农户金融需求,并据此为其提供合理的信贷额度和信贷资金,大大提升了农村普惠金融覆盖面。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构建起多方深度参与、协同合作、信息共享、可持续发展的信用体系。
“信用体系平台的可持续性是新型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何广文说,要把新型信用体系平台当作一种公共产品来构建。
“事实上,数据信息的整合运用不仅事关信贷服务,还可应用于保险、理财等多种金融产品。”何广文还谈到,在借助数字技术赋能的前提下,还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多方参与,共同构建数据采集、评价、运用三位一体的新型信用体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