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爱静
【农村金融时报】
——看浙江银行业如何支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日前,记者从浙江银保监局获悉,截至2022年末,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25.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各项贷款余额18.98万亿元,同比增长14.43%,不良贷款率0.63%,处于全国最低水平。
2022年,浙江银保监局认真贯彻落实银保监会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引领全省银行业聚焦破解金融助力共同富裕普遍性难题,持续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金融力量。
持续深化小微金融服务
夯实共同富裕路
推动小微企业稳定发展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深化小微金融服务,助推地方经济发展,金融业义不容辞。
浙江银保监局持续深化小微金融服务差异化细分工作,不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和获得感。截至2022年末,浙江辖内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4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4.95%
2022年以来,一系列减负降本举措出台,浙江银保监局积极引导辖内银行业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对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行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给予企业一定期限的临时性延期还本安排,推动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落地,助力小微企业稳定发展。2022年,辖内银行业已为43.55万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货车司机共9106.49亿元贷款提供延期还本支持;为6177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货车司机应付的14.7亿元利息提供延期付息支持。
“为科学匹配贷款期限和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稳企业、稳预期、稳资金、稳银企关系,去年5月,我们印发了《浙江银保监局关于建立“连续贷+灵活贷”机制,进一步提升信贷稳定性和匹配度的通知》,要求辖内银行结合浙江实际,持续缓解贷款期限错配和频繁转贷压力,降低融资成本。”浙江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浙江银保监局创新建立信贷周期与经营周期相匹配的“连续贷+灵活贷”机制,稳定企业融资预期,提高存货周转效率,释放转贷压力与成本。截至2022年末,辖内无还本续贷余额为7804.66亿元,比年初增加2586.27亿元;全年累放金额8793.14亿元,为企业节约转贷成本87.93亿元。
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迈出共同富裕坚实步伐
浙江农商银行系统宁海农商银行行长葛斌俊介绍,宁海农商银行通过服务“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发展全面覆盖农合联会员授信、担保一体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合作社提供近亿元资金支持,形成“合作社+线上平台”“合作社+农户”多元化链式金融服务,目前合作社社员贷款5000余户,金额超5亿元。
该行在提升金融生态环境上,积极下沉服务网点,全面构建“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服务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金融便民服务点363家,将金融服务延伸至“最后100米”,实现村级服务覆盖面100%。
“我行围绕新农村建设需求,量身定制‘美丽乡村’系列信贷产品,目前已累计发放‘美丽乡村’系列贷款7.52亿元。”三门农商银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俞小群对记者说道。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浙江辖内涉农贷款余额5.6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545.70亿元、增长20.17%;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232.71亿元、增长20.42%,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6.4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