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01月16日 > 总第568期 > A4 > 新闻内容
专家学者热议如何走好中国特色金融之路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李美丽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在京举行的第七届新金融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金融数字化转型、金融健康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潜力巨大

“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养老保障问题,我认为,除了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国家为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障外,也应该加快企业年金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加快发展我国居民个人养老金账户,使第三支柱不再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短板。”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在论坛上表示。

王兆星介绍,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障体系基本是由国家基本养老保障、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保险三部分组成。其中,由政府主导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障占主导地位,属于第一支柱,现已覆盖全国10.4亿人;作为第二支柱的由企业主导的企业年金,其范围和规模目前还比较小,覆盖率也很低;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保险目前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王兆星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个人收入的不断增长,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但也要看到,目前还处在起步试点试行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和障碍,还需要不断改革、探索、完善和突破。

王兆星建议,要加大宣传解读教育的力度,使个人养老金政策和相关知识能够进课堂、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早了解、早接受、早投入、早收获。

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规体系,夯实制度基础。要尽快打通三大支柱之间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包括缴费、税收优惠、账户衔接以及资金流转等;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规范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运营、管理、监督,并对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权益实施依法保护,严厉打击各种欺诈、违法、侵犯个人养老金权益的行为。

另外,王兆星建议,要建立更加科学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特别是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王兆星表示,国内外实践都证明,税收优惠政策是推动个人养老账户、个人养老基金发展的重要动力,包括对低收入群体直接补贴税收优惠、对个人养老金账户缴费的纳税抵扣、对于开办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养老理财、个人养老基金、个人养老储蓄业务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方面的政策支持。

王兆星还建议,增加个人养老金金融产品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养老金金融产品需求,包括对收益结构、风险结构、期限结构、流动性结构、缴费结构及养老金领取方式结构的需求。

此外,王兆星建议,加强对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的运营管理。要通过审慎专业长期的投资运营,使个人养老金账户实现稳定较好的收益,健康的资本市场与稳健的个人养老金运营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稳健的个人养老基金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投资资金来源,而健康的资本市场能够为个人养老基金提供稳定的投资回报,使个人养老基金账户更具吸引力、更有获得感。

积极开展

金融数字化转型探索

“2022年,我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度评估得分均有所提升,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金融数字化转型在理念、机制、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破解的老问题和新挑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党委书记单强在论坛上表示,从业机构跨越金融数字化转型关口,要着重关注一些原则性问题,应心怀“国之大者”、践行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树立系统观念和紧扣安全发展。

单强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金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经关口。

单强介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持续加强行业数据统计和风险监测力度,扎实开展移动金融APP、金融云等自律备案,联合多家金融行业组织推进《金融领域科技伦理自律公约》的研制实施工作,为金融数字化转型营造更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应对从业机构的迫切需求,建设完善互联网金融信息共享、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服务、数字函证、金融科技服务能力共享等平台系统,有效降低从业机构特别是中小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成本。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还研制发布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金融行业开源软件测评、供应链金融监管仓等领域团体标准10余项,开展网上银行服务、金融分布式账本、移动金融APP等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估工作,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标准支撑。

此外,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积极举办数字技术合规应用、金融数据安全等行业培训,组织开展互联网金融知识进校园、公益广告、网络公开课等活动,并就代理维权、票据贴现等领域的风险隐患及时向行业和金融消费者进行提示,助力提升全社会数字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

守护金融健康

任重而道远

“金融健康是一个目标明确的政策框架体系,涵盖了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中心的理念,目标是帮助消费者获得健康的财务状态以增进福祉,体现了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教育和普惠金融三者的交集和高度融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在论坛上表示,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高层级目标和高级形态,促进金融健康对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尹优平介绍,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普惠金融已由关注“有没有”上升到当前的“好不好”直至未来的“强不强”。

尹优平强调,当前我国金融健康建设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守护金融健康,关注金融普惠,任重而道远。为此,他提出了以下建议:

注重顶层设计,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能级。从国家层面加快建立金融健康的政策总体框架,进一步强化社会对金融健康重要性的认同度,建议在现有普惠金融覆盖面较广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金融健康的总体政策框架,自上而下、分层次制定金融健康发展规划,明确金融健康的目标、内容、管理和组织保障,多管齐下推进金融健康建设。通过提升农村居民的财务韧性,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通过优化城乡居民财务状况,助力激发居民的创新创业动力和潜能;通过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助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

注重需求导向,发挥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推动金融机构将金融健康理念融入产品设计和服务体系,将提升客户的金融健康水平作为经营的重要目标之一,与金融机构自身的风控环节有机结合,最终实现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与客户金融健康的双赢,走出普惠金融“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之路。

注重目标导向,完善行为监管体系。统筹推进金融教育、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健康建设,不断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从需求侧为消费者积极追求金融健康充分赋能。同时,不断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健康保驾护航。

注重固本强基,为金融健康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可考虑将金融健康理念纳入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中,在推进金融稳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破产等立法工作中充分考虑金融健康的要素;建立完善与金融健康要求相适应的监管规则体系,强化行为监管。

注重标准建设,为金融健康提供科学的衡量标准。在现有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及填报制度的基础上,完善金融健康评价标准。可以借鉴吸收财务日记调查等方式方法,研究开发金融健康诊断工具,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