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这笔钱顺利到账,可帮了我的大忙。‘信贷直通车’真正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方便实惠。”近日,山东聊城市莘县的生猪养殖户王女士在成功收到29.1万元的贷款后激动地说。
据悉,王女士此前在中华财险山东聊城中心支公司投保了生猪保险。随着生猪市场趋于稳定,养殖户对于生猪养殖的信心不断回暖。王女士打算扩大生猪养殖规模,但随之而来的资金问题让她十分困扰。中华财险山东聊城中心支公司的工作人员得知此情况后,向王女士推荐了“信贷直通车”中华财险特别版业务,并协助王女士按照流程进行申请操作。最终,王女士成功获得银行授信并收到贷款资金,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
2022年,农业农村部与中华财险联合组织开展了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专项服务活动,在原有“信贷直通车”基础上,打造“信贷直通车”中华财险特别版,探索“农业保险+信贷”模式,强化对参加农业保险农户的支持。
自活动开展以来,中华财险已帮助四川、湖南、山东等10个省、计划单列市的600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了3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
创新“政银保”合作模式
中华财险乡村振兴业务部负责人齐强告诉《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该项业务利用保单数据构建信贷模型,依据保险金额测算授信额度,探索创新纯信用、全线上、随借随还、利率优惠的“农业保险+信贷”支农惠农直通车模式,从源头上减轻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负担,拓宽了“三农”群体的融资渠道,创新了“政银保”合作新模式,推进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常态化服务,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种植养殖环节,更好地满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
同时,该模式还对存量客户进行初筛,引导有资金需求且申贷成功率较高的经营主体线上化办理贷款,避免其无效奔波,实现了申贷主体的精准触达。
“在服务过程中,中华财险充分发挥农险经营网点广、人员队伍金融素质高、客户群体数量大、触达农户频次高等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直通车活动下沉乡村,帮助农户获得稳定、低息的信贷资金,通过农业保险数字赋能,全面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持力度。”齐强表示。
较好满足经营主体融资需求
在农业农村部支持下,中华财险还对“信贷直通车”中华财险特别版进行了功能升级,引入授信银行分单派送功能,授信审批周期大幅缩短。如湖南邵阳市某稻谷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22年10月24日向银行申请贷款,2022年11月1日,在首推银行未受理的情况下,系统触发派单机制,向第二顺位机构进行推送贷款信息。次日,该合作社即获得授信支持。
在授信额度方面,经中华财险引导申贷的经营主体,平均授信额度为49.2万元,单一主体的最高授信额度可达450万元。广东河源市龙川县某农业发展公司在中华财险投保了农业保险,通过“信贷直通车”中华财险特别版申请300万元生产流动资金,经农业保险数据增信,银行最终授信450万元,授信获得率150%。
在运营过程中,多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授信额度能够得到满足。据中华财险不完全统计,该项业务在已授信的经营主体中,有57%的授信达到预期,7%的授信额度超出预期。在超出预期的授信中,平均超出预期36万元,最高超出250万元,较好地满足了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大数据破解信用信息难题
“信贷直通车”自2021年5月农业农村部组织启动以来,正逐步成为打开农村金融服务痛点和难点的一把“金钥匙”。
“目前已成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一个突破口。”农业农村部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借助大数据这座桥梁,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信用不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极大弥补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扭转了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局面。
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业积极参与“信贷直通车”业务,将有助于发挥银行与保险公司各自优势,实现强强联合,互促共进,能够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信贷”模式,有效促进农村领域信贷投放、实现“三农”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据记者了解,目前,人保财险也在积极参与布局“农业保险+信贷”工作,充分发挥其农险客户数量大、经营网点广和基层服务队伍强的优势,引导投保农户通过“信贷直通车”申请贷款,积极帮助农户解决资金需求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