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银行在揽储大战中呈现出的“积极性”差异,实则是综合实力差异的体现。
随着去年监管层面不断推出利好政策,整个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加上近段时间以来居民对储蓄的偏爱,综合实力相对较强的银行并不差钱,对新一年的吸储计划完成度也不再担忧,自然比较佛系。
与之对应的,一些中小银行依旧活跃在“开门红”的热潮中,从提前几个月召开动员大会到线上线下齐发力开展宣传造势,从上调存款利率到推出存款换礼活动等,一系列举措均彰显出中小银行期待在开年完成大部分任务的决心。
对于中小银行来说,下一步揽储应更理性,除了保证存款吸收到位外,还要根据自身资产负债情况保证存款质量,逐步改变经营策略,抛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强调“细水长流”。尤为重要的是,中小银行更需苦练内功,加快自营渠道建设、拓宽存款来源,加大对同业存款和公司存款的吸引力度,实现存款来源多元化。
笔者注意到,除了正常吸储外,部分中小银行开始尝试在新年推广基金、保险等产品。
目前,随着收入增加,县域居民资金应用结构出现变化,新需求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居民用理财代替部分储蓄。尽管不少中小银行已在理财市场中初露头角,但整体依旧面临规模较小、发展相对缓慢、产品缺乏创新等困难。中小银行发展理财业务是大势所趋,面对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财富管理市场的井喷,更应迎难而上,发掘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因此,后续可尝试在财富管理上发力,注重对客户的“精耕细作”,增强客户黏性,留住客户。
与此同时,做好存量客户的维护工作同样重要。县域金融机构应最大程度把自身优势发挥出来,在“聚焦、贴心”上做文章,俯下身去服务客户,针对老年客户及时推进、升级“适老化”服务。例如,银行除了可以在网点外设置无障碍通道,在网点内设置“爱心窗口”专属服务区外,更多时候可以以普惠走访、送戏下乡等为契机,上门为老年客户办理账户挂失、密码修改、社保卡办理等业务,并积极普及反电诈、人民币、个人信息保护等金融知识,助力跨越数字鸿沟,让银行与用户的距离更近。
总体而言,中小银行下一步揽储应更为理性,在保证“存款立行”这一基础之上,聚焦主责主业,注重客群经营,加大长尾客群开发力度,同时优化产品设计,提升自身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