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怡明 见习记者 杨均 通讯员 夏萍萍 吴晓红
【农村金融时报】
地处重庆西北部和四川交界的潼南区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板块,亦是重庆的“桥头堡”城市,自然环境优渥,资源禀赋独特,人文蕴藉厚重。
近年来,农发行重庆市潼南支行深耕“三农”主场主业,创新“农地+旅游”“水利+帮扶”“绿色+人居”“粮食+小微”等多个信贷品种融合模式,全力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做响“农地银行”品牌
田园观光、滨江骑行、涪江夜游……潼南区大佛坝上,游人如织。土地流转出去后,旅游成了当地人的“致富密码”,这份亮眼的成绩单,离不开农业政策性“金融活水”源源不断的浇灌。
据了解,为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解决旅游项目“缺地”与农村发展“缺钱”的矛盾,该支行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农地+”思路,积极探索“农地+旅游”模式,做足做活土地文章,不断擦亮“农地银行”品牌。
2022年以来,该支行授信贷款5亿元、累计投放1.94亿元,用于潼南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暨乡村振兴大佛坝片区一期建设,对大佛坝片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耕文化等实施整体打造。
据悉,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1200亩农田功能、产能,建设蔬菜大观园300亩,综合改造民宿3万平方米,深度打造产城景相融、农文旅相生的乡村旅游胜地,进一步丰富“周末到潼南”的旅游品牌,实现“农地+旅游”融合,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持续“造血”。
做强“水利银行”品牌
自当地提出打造“渝西水利强区”以来,农发行重庆市潼南支行围绕“水利银行”特色品牌,积极探寻“以水带贫”治本之策,有效促进水利建设与“三农”事业发展,创新开展“水利+帮扶”贷款模式,持续答好生态卷,做足水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水”动力。
该支行始终坚持以政策为准绳、以客户为中心、以合规为底线,精准对接客户融资需求,积极创新项目融资模式,探索出支持水利建设项目的一条新路子。
截至目前,该支行已成功投放3.2亿元信贷资金,支持重庆市“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的中型水库——铜车坝水库工程建设。项目建成后,可解决3.2万人城镇人口供水、2.1万亩耕地灌溉用水及1.5万人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有效促进项目沿线及周边脱贫人口增收致富。
做优“绿色银行”品牌
崇龛镇位于潼南西北部,素有潼遂安“金三角”之称,琼江穿境而过,原生村落星罗棋布,生态山水返璞归真。随着“中国十大最美油菜花海”知名度的提高,“房前泥泞,房后棚圈”的农村印象逐渐制约了这座小镇的发展。
为使小镇增“颜”提“质”,呈现“净、绿、美”的良好人居环境,当好潼南区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绿色+人居”模式成为农发行潼南支行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又一探索。
据悉,该支行2022年年初授信贷款7.7亿元,支持重庆市潼南区琼江(崇龛段)示范河流暨陈抟故里人居环境建设项目建设。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通过生态修复与人居改善共建共治,以绿色信贷绘出人居底色,实施后可实现民宿综合改造6.6万平方米、湿地及消落带治理5万平方米、生态植被修复46.69万平方米,土壤综合治理300亩等,助力潼南4A级崇龛油菜花景区争创全国5A级风景区。
近年来,该支行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两年来累计获批绿色贷款20.9亿元,投放绿色贷款6.89亿元,绿色信贷余额达7.22亿元。
做大“粮食银行”品牌
近年来该支行积极响应小微帮扶号召,将普惠金融发展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之一,持续关注民生保供需求,畅通粮油供给“最后一公里”,创新“粮食+小微”贷款模式,着力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下足功夫。
立足区情实际,该支行领导多次带队实地走访调研,针对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窄、担保资源缺失、贷款准入难等问题,坚持“一企一策”服务模式,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向潼南区某小微企业投放粮油贷款400万元,用于满足采购粮油等资金需求,有效促进社会物资供应、特色农产品等领域发展。
近年来,农发行重庆市潼南支行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连接点,始终将支持双城经济圈发展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风向标和新动能。
该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该支行已为支持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投入资金活水逾5亿元,下一步将继续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等战略,创新金融产品融合模式,助推“双城经济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