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3年01月09日 > 总第567期 > A1 > 新闻内容
农业保险筑好稳农助农“防护堤” 保费规模已突破千亿元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农业保险在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也意味着,我国农业保险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型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需要农业保险提供更大支持,农业和农村新业态发展需要农业保险提供保障,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农业保险拓展新功能,农业保险将从“小农险”发展到“大农险”的新阶段。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保险逐步驶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农产品供给、支持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效发挥了风险“防护堤”作用,已成为稳农助农的有力“保护伞”。

“农业保险是在现代农业条件下最好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在确保农产品稳定供给方面是无法完全由其他的手段所替代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自2007年我国实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农业保险实现高速发展。在2007年至2021年的15年间,农业保险保费由8.46亿元增长至965.18亿元,年均增速37.14%。2022年前10个月农业保险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农险保费收入超1000亿元。从农业保险规模来看,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一,成为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重要内容。

2022年,我国在继续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实现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益保险在主产区的800多个产粮大县全覆盖,同时还在黑龙江和内蒙古开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保障水平。

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目前,我国农业保险承保主要农作物达21亿亩,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4%,承保农作物品种超过210种,基本覆盖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糖料、油料、生猪等主要大宗农产品。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坚实的风险保障。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我国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22年11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提出,要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农业保险风险“防护堤”作用越发凸显,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预计未来一个时期,财政支农力度将保持只增不减,意味着农业保险仍高速增长。” 庹国柱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存在着巨大潜力。据预测,2025年我国农险市场规模能达到1600亿元至1800亿元,2030年将达到3000亿元至4300亿元,2035年将达到5900亿元至9800亿元。同时,随着农业保险的逐步完善,农业保障水平将逐步提高,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逐步推开,将有效扩大农业保险需求。

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也不例外。对此,庹国柱表示,要实现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在法律法规方面尚需完善,我国至今没有农业保险法,现有的《农业保险条例》已不能适应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制约着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农业保险的经营水平还有待提高和进一步规范等。

针对当前农业保险尚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需求,朱俊生建议,需要农业保险提高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障水平。比如,保费补贴要适时向规模化经营的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倾斜。将补贴比例与投保人的种植规模与保险产品的保障水平结合起来,重点补贴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重点补贴保障水平高的保险产品,以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朱俊生还表示,为更好地促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的政策体系,包括提高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障水平,优化财政补贴政策,促进经营模式创新,完善大灾风险分散制度以及防范与化解制度风险等。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