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数以亿计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
目前,我国约有3亿新市民,新市民已成为社会新经济、新消费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临近2023年春节,新市民返乡过年已提上日程。业内人士预计,2023年春节,各地将迎来大批新市民返乡。各地农信机构已做好准备,全力服务返乡过年的新市民。
对接新市民多样化融资需求
由于缺少合适的抵押物,很多新市民在就业、创业的地方获得贷款的机会较少。而新市民对家乡的金融机构都比较熟悉,很多新市民在进城务工或创业前,一直与家乡的农信机构保持着密切的业务往来。因此,很多新市民在融资时,经常会想到家乡的农信机构。而春节大批新市民返乡过年,也正是顺路解决各自融资需求的最好时机。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郝志运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进城务工子女上学、异地搬迁、创业就业等新市民群体,农信系统可结合他们的收入来源、创业类型以及春节期间资金需求,创新推出有针对性的特色信贷产品,对接新市民住房、创业、就业、消费等多样化金融需求,进一步提高农商银行业务办理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
近年来,各地农信机构一直在探索如何满足在外就业创业人员的金融需求。比如:福建龙岩的一家基层联社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该联社一半以上的信贷资金都投向在外创业的人员,新市民占据相当比例。该行每年都会安排领导及工作人员到“乡贤”以及新市民的创业地走访、调研,及时掌握他们的金融需求。对于每年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返乡高峰期,该行还会安排车辆到火车站、甚至到“乡贤”的创业地接送。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信系统应不断加强对新市民创业形态、收入特点、资金需求等因素的分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精准评估新市民信用状况,优化新市民创业的信贷产品。按市场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新市民群体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减免服务收费、灵活设置还款期限等方式,降低他们的创业融资成本。
袁帅认为,农信系统还应借春节返乡时机,及时掌握新市民的创业、就业基本信息。以便今后可以有针对性地与新市民较为集中的城市、城镇、创新创业基地、产业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对接,为新市民提供专业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借“春天行动”获客活客
每年开年都是农信系统营销存款的重要窗口期,众多农信机构纷纷开展“春天行动”为各项业务储备更多资金。这对于夯实全年工作基础,赢得全年经营工作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郝志运认为,2023年1月份,农信系统的首要工作,就是抓住岁末年初新市民集中返乡的时间窗口期,加强存款利率调控管理,提前做好新市民存款去现金化、离柜化的应对准备,丰富营销服务手段,加大宣传推广和组织推动,灵活运用新型存款和特色金融产品,在监管合规基础上加大吸收存款、揽存资金力度,争取春天行动开门红。
2023年,很多农信机构的确将新市民作为“春天行动”的重点营销客群。比如,山东平邑农商银行及时召开冬日攻坚和春天行动动员会,早动员、早抓落实,提前筹划,对存款任务进行分解,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动力。对于辖内返乡新市民、在外乡创业人员等群体,该行安排专人上门对接,了解金融需求。即使暂时没有存款需求,该行也全力宣传农信的服务优势,并建议没有存款账户的客户办理预约开卡、手机银行等业务,为以后的服务做足准备。
郝志运认为,除了传统的存款营销,农信系统还应在春天行动期间紧跟数字经济步伐,紧扣新市民特点和融资需求,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技术,实现对金融产品、服务、流程、营销、渠道等的数字化转型,做到精准营销、即时跟踪、高效服务,打造指尖上的银行,延伸拓展新市民金融服务半径,提升获客活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