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飞
【农村金融时报】
在村镇银行的设立和发展过程中,主发起行作为村镇银行的特殊股东,在战略支撑、员工培养、风险管控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村镇银行的健康运行和快速发展。
主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负有其他股东无法承担的责任。村镇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展主发起行的作用。
目前,农村金融领域既有国有大行通过物理网点或线上渠道等方式不断下沉服务,也有农商银行长期深度经营,因此与其他银行实现错位竞争,才是村镇银行高质量发展的法定。
主发起行应全力支持村镇银行扎根基层的经营战略,运用掌握基层信息充分、工作链条短、决策效率高等特点,构建符合支农支小金融需求的特色经营模式;支持村镇银行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方式,为农户、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人才培养是村镇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村镇银行新员工入职时,主发起行应开展集中培训,同时,要将培训工作贯穿于员工职业生涯。主发起行要根据村镇银行岗位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按照年龄、性格、专业、工作经历等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通过请专家和业务骨工上门培训、邀请村镇银行员工到发起行学习锻炼等方式,实现员工职业道德、文化理论、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要鼓励村镇银行员工参加各类专业学习,包括高等院校继续教育、金融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
目前,我国约有31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占比近三分之一。2021年初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村镇银行化解风险改革重组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进一步压实主发起行的风险处置牵头责任。高风险村镇银行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偏离主业,有的是贷款“三查”不严、贷款用途管控不当,但在处置过程中,都需要主发起行压实责任。只有妥善地将各类风险处置掉,村镇银行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风险管控方面,主发起行应鼓励村镇银行坚持“小额、分散”的经营理念不动摇和服务“三农”、支持小微、扎根社区的市场定位不偏离;督促村镇银行严格执行落实贷款审贷分离的政策的基础上,适当将风险管理前移,使风险管控更好地结合到产品营销中,缓解前台重营销轻风险、中台重风险轻营销,缩短审批链条,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小、短、快的优势。对于经营困难的村镇银行,主发起行应及时补充资本,并有序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帮助村镇银行引进合格的战略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