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时报】
进入12月,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复苏,多地开始部署一系列稳产纾困政策。如何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2月5日晚,深圳市金融局发布《稳经济接续政策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项目实施细则》指出,对于今年9月-12月新增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业务,按照实际发放贷款金额给予银行0.5%业务奖励,按照实际承保贷款金额给予试点保险机构1%业务奖励。也就是说,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输血”,将获“真金白银”的业务奖励。这也意味着,将有助于促使金融机构“愿贷”“敢贷”,从而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资金使用成本,让众多中小企业从中受益。
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因可担保的资产不足等因素影响,融资难成为长期困扰其经营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存在不良贷款考核指标等,造成不少银行“恐贷”“惜贷”,拓展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业务动力不足。
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是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的有效的融资增信工具,保险公司用保证保险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银行则以该保险作为主要担保方式,实现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最终达到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并实现多方共赢。
深圳市金融局通过对银行和保险公司给予奖励,整合了“政府+银行+保险”三方力量,为有融资需求的中小微企业找到了更方便快捷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途径。
这为相关部门提供了有益借鉴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当前形势下,要真正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等多方面的通力协作, 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缺一不可。
在政府和监管层面,需强化其监管和引导作用,以激励性政策“组合拳”为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加油助力,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为企纾困和金融支持力度,同时进一步督促各项政策的落地生效。另外,还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保险品种,充分发挥保险产品保障功能。
在银行层面,需要持续扩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惠及面,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尽量满足中小微企业的复工复产的合理融资需求,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应贷尽贷、应续尽续、应延尽延、能减则减,“让金融行业一分利,保实体经济百业兴”。同时,银行还可以适当提高部分行业的不良容忍度,确保贷款持续稳步增长。
对于身处其中的主角中小微企业来讲,还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匠心磨好自己的“金刚钻”,这样才更有助于引来银行贷款的“精准滴灌”,进而为企业的发展锦上添花,助力企业打造好“瓷器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临近岁末年初,全年工作进入收官冲刺阶段,加之复工复产的诉求,尤其需要进一步激发实体经济活力,保障金融“血脉”的畅流更是重中之重。我们相信,经过各方的积极探索和共同努力,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定会得到缓解,经济加快回暖指日可待。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