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12月19日 > 总第564期 > A2 > 新闻内容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夯实粮食稳产丰产根基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李美丽

【农村金融时报】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大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党的十八大以来,涉农金融机构持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安全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高标准农田建设量质齐增

“‘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迫切需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曾在谈及我国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时表示。

近年来,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我国不断强化政策支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突出规划引领、加大科技支撑、严格监督考核、强化资金保障等方式,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建设速度、标准和质量,着力实现高标准农田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使其充分发挥效益。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在今年1月国新办举行的2021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加快了农业转型升级、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了农民增收。

具体来看,在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方面,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通过建设形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优质良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郭永田介绍,从各地的实践看,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一般能提高10%到20%的产能,也就是100公斤左右的产能。

在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方面,高标准农田的灌排设施、农机道路等相关设施更加完善,有效推动了土地规模经营和机械化发展。郭永田介绍,农业农村部经过调研发现,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比非项目区的机械化水平提高15-20个百分点,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提高30个百分点,新型经营主体占比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

在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农业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实现资源可持续化利用,节水、节肥、节电、节药效果十分明显。郭永田介绍,农业农村部经过调查,一般节水能达到20%-30%,节电达到30%以上,节药达到19%,节肥达到13%。

在促农增收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既可以显著提高效率、增加产出,同时又可以有效节约和降低生产成本,“一增一减”亩均节本增效可以达到500多元,项目区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管护工作,指导地方不断完善管护制度、探索多元的管护资金筹措机制、探索多种管护模式,确保良田良用。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2022年末,我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可以此稳定保障粮食产能1万亿斤以上,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80%。

事实上,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一系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明确方向、目标、路径的顶层设计。

据记者了解,今年11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印发《关于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此前,为推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落实、落地,农业农村部于2021年9月印发《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任务,提出确保到2025年累计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此外,为统一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实现农田建设项目科学规范管理,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牵头修订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发布,并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悉,这是农业农村部牵头修订的第一个农田建设领域重要国家标准。

一项项制度的发布、实施,都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各地科学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

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保障

涉农金融机构作用凸显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系统性工程,投资额度较大,且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因此,强化资金保障成为重中之重。

近年来,为切实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金融服务,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完善多元化筹资机制,有序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提高建设质量,确保建一亩成一亩。在这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涉农金融机构,依托自身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种植大户马大叔在黑龙江红兴隆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经营着3000亩黑土地,而且已经列入垦区高标准农田及黑土地保护项目范围。据悉,该项目示范区通过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可有效遏制黑土耕地退化,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黑土耕地质量。

2021年末,哈尔滨银行双鸭山分行红兴隆支行在走访调研中得知马大叔资金需求额度大、时间紧后,积极帮助马大叔确定贷款用途和资金量,为其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并投放300万元“黑土贷”,满足马大叔2022年春耕生产所需全部资金,帮他吃下“定心丸”。

据了解,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等顺应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发展趋势的新兴农业生产场景,哈尔滨银行于2021年创新推出黑龙江首款黑土地保护类贷款产品——“黑土贷”,满足客户为实现高标准农业生产经营所需投入的技术设备、基础设施等资金需求。

近年来,作为全国首家涉足农村金融领域的城市商业银行,哈尔滨银行始终关注龙江粮食安全,支持龙江高标准农田建设,守护“黑土粮仓”。截至今年12月9日,该行累计在39个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黑土地保护重点县投放惠农贷款超11亿元。

与哈尔滨银行一样,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驾护航”的还有黑龙江省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

今年以来,该分行聚焦黑龙江省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因地施策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融资模式,延长支持链条,实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的支持。截至12月9日,该分行围绕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向土地规模经营、高效节水灌溉、农田灌区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领域审批投放各类农地贷款50.2亿元,助力提升龙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安徽,今年在推动金融机构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上也有了新动作。

安徽省地方监督管理局官网显示,今年9月,安徽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召开金融支持“大托管”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研讨会。会议要求,金融机构要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大托管”试点工作,积极创新产品与服务,主动对接融资需求,扎实有效推进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在农业生产“大托管”试点工作中发挥好融资支持和保险托底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夯实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在新发展阶段被赋予了新的要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新形势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资金保障方面更需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持续改造提升的信贷支持,引导各方社会主体等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撬动社会金融资本投入农田建设,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本报记者黄力辉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