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长灵 通讯员 刘智
【农村金融时报】
“有了农商银行贷款资金的支持,我这颗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来了。”家住江西省进贤县架桥镇的养殖户李友平难掩心中喜悦之情。农商银行30万元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解决其购买饲草料的燃眉之急。
这仅是当地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作为“金融赣军”的龙头银行,江西辖内农商银行勇担地方金融主力军使命,践行乡村振兴主办行责任,加大有效信贷投放,下沉金融服务重心,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有力保障了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末,江西辖内农商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突破8000亿元,达8089亿元,较年初增加748亿元;乡村振兴贷款余额1640亿元,较年初增加72亿元,当年累计投放乡村振兴贷款金额达1653亿元,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之地。
据悉,江西辖内农商银行加强机制建设和系统规划,出台服务全面乡村振兴实施意见,细化6个方面31条工作措施,制定“十四五时期发放1万亿元以上乡村振兴专项贷款”目标,明确涉农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持续增长”要求,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
同时,江西辖内农商银行深入开展“贷款客户三年翻番”“整村授信”和“小额农贷增量扩面”行动,坚持整村授信“一户不落”、全面走访“一个不少”、服务至上“一次就办”,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田间地头,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始终牢记农商银行因农而生的生命属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本土乡村特色产业,紧扣粮食生产、现代种业、茶叶、中药材等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其上下游企业的金融需求,构建起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现代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10月末,贷款客户353万户,较年初增长72万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759亿元,现代农业产业贷款余额1241亿元。
江西辖内农商银行围绕农业农村改革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加强与政府、农担公司、保险公司等单位的合作,构建多方结合、全面覆盖的信用担保机制,推动生猪活体抵押、农村“两权”抵押方式落地。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名单制对接、销号制管理”,通过创新“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等信贷模式,将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累计支持340万农户和涉农企业生产发展。围绕促进农民创业和农业发展,以“产品创新”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升级:东乡农商银行在全国首创“畜禽智能洁养贷”,金溪农商银行创新开发“古村落金融贷”,修水农商银行创新推出“未来收益权质押贷”产品,永修农商银行创新“百福社保贷”,广信农商银行推出“乡村振兴贷”等系列产品,形成对接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产品矩阵。截至2022年10月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148亿元,创新类涉农产品贷款余额约112亿元。
此外,江西辖内农商银行全面拥抱数字化浪潮,按照“线上赋能、线下引流、双线结合”的要求,充分发挥“村村通”、普惠金融服务站线下渠道作用,加强“百福”系列线上贷款推广力度,以“普且惠”的金融服务惠民生,让广大村民足不出户尽享金融之便。在线下,以“综合金融服务不出乡、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移动金融服务不出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1.4万个金融服务站作用,通过派驻金融助理、聘请普惠金融联络员、常态化开展金融夜校、金融下乡等方式,把“最后100米”的金融服务送进千家万户,饱含深情打造离大地最近、与百姓最亲的“百姓银行”。今年以来,共通过金融便民服务站办理交易1621万笔,涉及金额近75亿元。在线上,充分运用金融科技,陆续上线“百福惠农易贷”“惠农网贷”等数字风控金融线上贷款产品,构建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金融产品矩阵,擦亮农商银行“办贷不求人、办事不找人、服务暖心爽心省心”的“金字招牌”。截至2022年10月末,累计发放数字化产品贷款58万户,贷款余额188亿元。
下一步,江西辖内农商银行将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充分发挥金融赋能作用,持续放大“百千万”的品牌优势,精心塑造“小而美”的行业特色,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大局中实现新发展、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全力交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