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麟
【农村金融时报】
随着城乡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居民金融消费形式已从单一的银行存取款向支付、理财、投融资等全方位一体化延伸。金融消费日益渗透到城乡居民生活领域,花样繁多的金融新产品走进城乡百姓家,但城乡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消费纠纷也随之逐步增多。为此,保护消费者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其中金融企业道德水平建设尤为重要。
对于点多面广、队伍庞大的农商银行(含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下同)而言,提升“道德力”,建设区域领军型、质量效益型、创新驱动型、管理规范型、和谐共享型的现代化商业银行,是城乡社会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农商银行实现科学、稳健、持续高质量发展和基业长青的必要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商银行要想达到获利且稳健发展的目的,首先需要牢记“信用为本、合作共赢”的企业宗旨,提供、创新有价值的金融产品。当前,我国经济环境正面临转型,城乡居民消费模式有了很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提升农商银行“道德力”,既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可以保障城乡金融消费者权益,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重要一环。
谈及提升农商银行“道德力”的力量源泉,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内在的理性力量。有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意味着对财富的非理性追逐,但其实恰恰相反,其代表的是理性、秩序和规范——如何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资源,如何高效地生产和提供商品、服务,如何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获得利润,如何对收益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等,这些都是市场经济理性力量的体现。因此,提升农商银行的“道德力”,需克服对财富的非理性冲动,在理性和道德层面上追问“为何创造财富”“如何创造财富”“如何利用财富”等问题,这些追问和反思是农商银行提升“道德力”的重要内在途径。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的职业道德力量。“道者,天理也;德者,人心也”,这是中华民族对职业道德质朴而深刻的理解。顺天理、顺民意、重人和、重仁爱、守信誉、遵法制、节俭务实、知恩图报……这些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道德基因和道德力量是农商银行“道德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农商银行要以城乡消费者容易理解的语言行为,详尽、清晰、全面地披露相关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具体操作细节,特别是对消费者权利义务会产生重大影响和决定消费者选择的核心内容。
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涵的道德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德内核。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不仅是对城乡金融消费者的要求,也是对金融企业的道德要求。农商银行干部员工只有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诚信、敬业、创新、稳健、担当”的企业价值观,才能得到城乡金融消费者的认可,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
当前,农商银行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越往前走,越会遇到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这就越需要道德文化理念的引导和激励。增强农商银行干部员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培育和提升“道德力”的目的。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当“抑制违反道德准则的东西”和“强化与道德准则一致的东西”的行为倾向充分稳定时,才真正具备了企业道德力量。随着企业“道德力”的不断积聚,其社会责任将不断增强,企业使命也将发生重大转变。
作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农商银行,理应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追求:即“高品质、高效率、负责任”。具体来看,“高品质”是农商银行作为服务“三农”“主力军”应有的金融职业道德品格;“高效率”是农商银行基本的职业操守和企业能力的展示;“负责任”是农商银行与“立足本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相适应的道德伦理和人文情怀。
然而,农商银行干部员工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法律约束、制度规范、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多维度共同发力。农商银行必须自觉地规范自身职业行为准则,依法合规履行服务承诺,在制度、管理、操作及评价等方面把握好企业社会责任。努力提升干部员工的职业“道德力”,依规落实、遵规执行、合规披露,奉行高尚的金融职业道德,主动承担“客户至上、服务至诚”的社会责任。坚持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国育才使命,并致力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城乡经济与金融行稳致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作出农商银行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西吉安农商银行天玉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