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景
【农村金融时报】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银行则是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两者结合而成的社区银行自然成为当地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而社区银行建设与农商银行扎根本土的定位高度契合,不仅有助于农商银行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更是其融入当地基层治理体系,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
社区银行建设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农商银行深耕本土,了解本地金融服务的痛点和短板,提供特色化金融服务。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空间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社区成为农商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新阵地。
谈及社区银行建设的必要性,农商银行方面认为,一是村居市场逐渐饱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持续下沉服务,抢夺传统村居市场,倒逼农商银行拓展社区业务。二是资源要素加快聚集。人口加速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小区周边家居生活、医疗健康、少儿教育等场景齐全,带来了多元化的金融场景。三是社区治理加快完善。良好的社区治理环境,意味着金融服务能够与民生服务有机结合,提高小区业主对金融服务的接受度,从而推动业务模式创新。
发展面临困境亟需解决
为加快社区银行建设进程,需要清楚认识当前面临的阻碍,为此总结概括以下三方面困境。
首先,传统优势逐步丧失。与传统村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熟人社会不同,小区“对门不相识”的邻里关系,让原先在村居中开放式走访的经验做法,无法在封闭型小区中复制推广,营销人员敲门难、进门难成为客户维护、业务拓展的屏障。同时,小区居民之间了解程度不高,增加了营销人员获取客户需求信息的难度。
其次,金融需求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从单一的利率要素向综合服务质量转变。一方面,客户对财富管理、经营投资的需求增强,农商银行的产品创新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金融产品需求。另一方面,客户在非金融需求方面更加讲究人性化,不同层次的客户需要匹配对等的非金融服务。
再次,服务渠道加快转变。在金融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线上平台成为青年客户办理结算、融资等业务的主流渠道,网点厅堂业务量大幅减少,营销人员维护客户的方式不再单是“迎进来”,更需要“走出去”。
四方面推进社区银行发展
农商银行建设社区银行具备新的发展契机,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要以“三转型一建设”为路径,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社区银行,破解社区金融服务难的问题。
首先,推进思想转型,确立长期发展方向。把社区金融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抓,从机制建设和目标导向着手,像做农村市场一样进行长期耕耘。
具体来看,一是坚持治理先行。农商银行作为地方法人银行,是基层社区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深化政银合作,巩固在部分业务领域的先发甚至独占性的优势,为赢得小区居民信任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坚持服务先行。社区银行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把服务挺在最前面,做有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有利于民生福祉的事情。强化统筹资源配置,以便民服务作为突破口,赢得百姓的深度认同,最终实现经营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双赢。三是坚持标准先行。对不同类型小区实行“一小区一方案”,形成一张“小区怎么进、进去做什么、做完要什么”工作清单,构建一套“小区由谁维护、怎样服务、如何坚持”长效机制,通过必做动作、选做动作相结合,分类推进覆盖小区服务。
其次,推进业务转型,满足多元金融需求。社区银行建设的落脚点是完善数据沉淀,关键在于一贯到底的过程管理,实现产品精准匹配。一是探索整社授信模式。在传统整村授信的基础上,通过常态定期驻点服务,获取客户较为翔实的基础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构建完整的社区信用评价体系,提高小区业主授信覆盖面。二是探索精准营销模式。根据社区客群结构、个性化需求,发挥农商银行决策链短的优势,完善社区专属理财、专属信贷、专属中间业务等产品体系,敏捷和快速地响应社区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三是探索数字业务模式。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不断重塑社区金融供需双方的关系,要建设以数字化为支撑的服务体系,健全数字业务产品,打造高效便捷的金融体验,掌握社区金融流量入口。
第三,推进服务转型,提高社区客群黏性。聚焦小区业主身边“关键小事”,促进邻里关系更加紧密。一是提升业务关联度。把握社区自治数字化改革的机遇,运用农商银行科技力量,为小区管理提供数字化平台,帮助小区解决自治难点问题。通过嵌入金融产品服务,进一步稳固小区业务。二是提升居民亲和度。围绕“出生落地”“初登学堂”“金榜题名”“喜结连理”“养老退休”等人生大事,打造全生命周期权益体系,融入小区居民日常生活。整合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等资源,推出特色化“老小”服务,定制“清单+点单”点单台,注重服务的人文关怀,满足小区居民的情感需求。三是提升服务便利度。推进“政务+金融”模式,通过农商银行代办民生服务,延伸社区治理触角,让小区居民享受家门口的政务服务。邀请党建联盟单位合作参与,打造小区业主商议小区日常事务、农商银行提供专业金融服务的专属阵地。
第四,强化队伍建设,充实社区作战力量。充分发挥客户经理、专家顾问、社区联络员三支队伍的关键作用,解决小区服务谁来做的问题。一是成立小区作战团队。建立“一小区一专员”机制,明确客户经理“金融服务员”“社区工作者”“生活好帮手”三重身份,解决社区金融门难进、人难碰的问题。对社区银行实行专项激励机制,驱动客户经理下沉服务重心,扎实开展社区金融服务。二是整合专家顾问团队。借助外部专业力量,组建社区服务专家库,结合小区居民实际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政务服务、健康养生等专业化服务,提高百姓黏合度。三是搭建关键人联络队伍。建立由社区干部、小区党支部及业委会成员、乡贤能人、退休干部、热心人士、物业人员、楼栋长、农商客户等人员组成的联络员队伍,发挥“关键人”的作用,为金融服务进小区奠定群众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龙湾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