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08月29日 > 总第549期 > A1 > 新闻内容
金融助力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田耿文 黄力辉

【农村金融时报】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关乎民生大计、国家发展之根本。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加夯实。”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指出,十年来,我国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图为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金融支持下的秋粮收购场景。

十年来,除了政府相关部门强化政策扶持,加大工作支持力度,我国银行保险业也不断强化支农扶农举措,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向“三农”领域倾斜力度、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等,助力粮食产能不断巩固提升,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支撑。

加强顶层设计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确保粮食安全,我国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得以不断健全和完善。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钱袋”鼓起来,让“国家粮袋”更安全。

为切实保障种粮农民利益,2012年,我国提高种粮直补水平;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增加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一年后,落实种粮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到了2016年,全面推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整合“三项补贴”(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减轻种粮农民负担,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

今年5月,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这是在此前已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200亿元的基础上,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支持夏收和秋播生产。

记者了解到,当前在东北地区推行的玉米、稻谷生产者补贴制度也是保障种粮农民收益的有效措施。比如,对于轮作休耕农户给予每亩500至800元补贴,在恢复与改善耕地质量基础上,极大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

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家持续发挥政策托底作用,继续在部分主产区实行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全面提高。

我国还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通过价格支持稳预期、收入补贴保成本、保险扩面降风险,经营服务增收益,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并多得利。

在保障种粮农民利益的同时,我国还着力提升粮食收储和供应保障能力,2013年,国家粮食局提出实施“粮安工程”,即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这是国家粮食安全和有效供给的重要保证。

“粮安工程”实施以来,我国粮食流通能力建设得到明显加强,粮食仓储、供应能力全面提升,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市场供给。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我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禁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一系列“长牙齿”的硬措施,彰显我国保护耕地促进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和战略定力。

金融政策的持续发力也为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人民银行印发的《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到,要全力做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金融服务;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要求,优先保障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金融投入。优先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向产粮大县倾斜配置信贷资源。

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地实施,构筑起粮食安全的坚实屏障。

金融发力

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十年来,我国银行保险业始终扮演着“助推器”的角色,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贡献重要力量,并收获累累硕果。截至去年末,我国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为43.21万亿元。

这其中,农发行把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职能优势,支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三五”期间,农发行全行深入开展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攻坚战,累计投放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整治等农地提质增效类贷款1872亿元,取得较好成效。

据农发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湛东升介绍,农发行围绕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全面提升,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东北黑土地保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通过金融服务加快提升耕地基础地力;紧盯国家2021、2022年年均新增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任务,大力支持耕地建设,破解土地资源约束,增加耕地产出;2021年农发行累计发放农地贷款1448亿元,贷款增速78%,投放力度再创历史新高。

聚焦种业振兴行动,农发行采取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强化与主管部门合作和强化金融服务创新等多项举措,以金融活水灌溉种业根基。

大力支持龙头种子企业,支持种业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种业模式创新。先后落地“南繁硅谷”、甘肃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成都天府国家级现代种业园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农发行累计投放粮食生产方面贷款2824亿元。此外,农发行还配合财政部发起设立并增资现代种业发展基金,规模达25亿元,为助力粮食稳产高产、种业振兴作出努力。

在推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方面,农发行结合各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和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运用“产业+”“供应链+”等模式,通过政策性信贷资金杠杆,将上下游相关企业产业串联起来,实现对粮食产业链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金融支持,有效缓解融资困境,确保项目畅通。

湛东升此前表示,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将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为重中之重,去年累计投放贷款2.34万亿元,其中,涉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贷款7500亿元。

今年6月,农发行出台30条措施全力服务稳住经济大盘,在涉及粮食安全方面,要求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大力支持夏粮收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种业振兴,为“米袋子”“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务。

除了政策性银行,其他国有大行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加大对粮食安全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随着我国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战略相继提出,我国保险业亦踊跃投身其中,农业保险尤其是政策性保险随之成为推进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工具。

从近十年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情况来看,农险保费规模实现快速扩充,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据显示,农业保险原保费收入已从2012年末的241亿元,增长至2021年末的976亿元,增幅超过3倍。同时,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2021年,中央财政拨付农险保费补贴达333.45亿元,较2015年增长近1.3倍。

另外,玉米、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的推行,在使农户利益得到更大保障的同时,粮食生产安全进一步巩固,成为守好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抓手。

实施“两藏”战略

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苏家店镇新胜村6100亩高标准农田里,全部采用垄上四行精播、大垄双行精播等高效技术种植,实现“耕、种、防、收”全部使用大马力机械作业的高科技集约化经营。

据了解,这片土地全程交由北大荒农服集团托管。作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大豆生产和供给基地,黑龙江当前正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为支持北大荒集团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发挥“主战场”和“排头兵”作用,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成立北大荒集团服务专班,仅用2个工作日就完成北大荒集团在全省范围内整体授信300亿元。

“提升大豆品质和单产,关键在土地和科技。”据北大荒农垦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集团依托农业科技,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相结合,实现大豆种植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各农场主要采用“大垄密”栽培技术模式,全程标准化管理,综合运用秸秆还田、秋起大垄、立体分层定量施肥、优质良种、精量播种、航化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节粮减损等技术,实现大豆生产高产、优质、高效。

“我们大豆平均亩产比普通地块要高50斤至100斤,可达到400余斤,部分垦区甚至创造500斤以上高产高效典型。”这位负责人说。

这仅仅是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和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案例。在我国广袤大地上,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农民在更多良田上实现增收致富。

2012年10月,国土资源部要求加快建设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十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实现农作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在去年8月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中提到,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同时改造提升1.05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确保1.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

通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到目前,我国已形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一季千斤、两季吨粮”优质良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根据规划,今年,我国将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到年底时,我国将形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规模,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种业是粮食之基。种业振兴发展同样对粮食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年来,我国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216个制种大县、区域性良繁基地加快建设,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切实做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另外,粮食生产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持续推进,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年来,我国农业生产通过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不断提高粮食经营效率,粮食生产成本逐步降低,粮食生产统防统治、代耕代种、代收代储不断推进,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

记者获悉,当前,我国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十年间,中国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20年的60.7%。专家预测,今后还将逐年提升,到2025年将升至64%。

总体上看,尽管目前我国口粮是安全的,但受诸多因素制约,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存在,仍需进一步做好粮食安全的各项保障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