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08月22日 > 总第548期 > A1 > 新闻内容
福建、吉林、陕西银行业保险业披露“十年”发展路线图——
支持民营小微显担当 服务乡村振兴见实效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郑源源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银行业保险业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第三场在京举行。吉林、福建、陕西3地银保监局,分别介绍了当地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发展情况和监管工作的举措成效。

福建

强化金融助企纾困

“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约67%的GDP,约70%的税收,以及80%的就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福建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丛林出席发布会时介绍,近年来,福建局持续推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强化金融助企纾困,促进中小微企业提升竞争力。

丛林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福建银保监局的具体举措。

一是强化监管政策引领,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福建银保监局陆续出台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监测评价体系,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资源倾斜。同时,联合发改委等部门建立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跨部门的联席会议机制,推动解决应收账款融资、不动产抵押、线上贷款、线上融资等一批堵点问题,促进金融政策有效落地。

十年来,福建辖区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0.6倍,年均增速达35.9%。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自有统计以来年均增长达25.6%,贷款户数增加31.4万户,平均贷款利率下降2.17个百分点。

二是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帮助企业纾困发展。

疫情发生以来,福建银保监局引导创新金融工具,支持市场主体减负纾困、恢复发展。

据悉,福建局联合财政等部门设立7期共700亿元纾困贷款,累计支持受困企业超过2.3万户。今年,进一步优化纾困贷款机制,指导银行机构对接交通、旅游等主管部门制定的纾困企业白名单,实现“见单即贷”,并将纾困贷款额度向工作积极性较高、项目储备较多的银行倾斜,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批量担保机制,实现“应贷快贷”。

“我们还采取先贴后补方式,优化贴息流程,也就是银行发放纾困贷款时,直接扣除1个百分点的财政贴息,实现‘免申即享’,提升助企纾困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丛林介绍。此外,今年上半年通过无还本续贷等方式,对6.5万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期还本付息1107亿元,占到期本息的24.5%,缓解受困主体还款压力。

三是深化信用信息运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据悉,从2015年起,福建局就联合税务部门建立“银税互动”机制,将企业纳税信息跟融资信息有机结合,创新推出50余款产品,累计发放贷款1709亿元,惠及9.9万户中小微企业。此外,福建局配合省政府推进金融服务云平台建设,汇聚17个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4400项涉企的数据 ,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目前,云平台注册用户已突破21万户,累计为4万户市场主体解决融资需求超过1600亿元。

四是完善科创金融体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福建局印发支持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出台加强产融合作、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制定《科创金融专属产品服务汇编》,联合工信等部门开展“专精特新八闽行”企业走访活动,加大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力度。

十年来,福建辖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增长14倍,到今年6月末,高技术产业贷款比年初增长36.2%,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8.5个百分点。

吉林

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近年来,吉林银保监局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不断改进和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质效,支持吉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吉林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春武在答记者问时表示。

在强化金融供给、优先支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方面,吉林银保监局加大金融对全省“千亿斤粮食”工程、种业振兴、黑土地保护等支持力度,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该局引导辖内银行业组织开展“备春耕资金服务攻坚战”,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农资生产供应和购置;聚焦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机构与科研院所、种业基地、企业加强对接,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向产粮大县倾斜信贷资源,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白城、松原等地区盐碱地改造。

截至今年6月末,辖内银行业支持种业振兴、黑土地保护、耕地保护等贷款余额合计205.3亿元;政策性和大型银行支持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贷款余额282.6亿元。

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面,徐春武介绍:“我局制定出台多份政策文件,推动机构倾斜资源,对接融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和财务负担,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6月末,辖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480亿元,同比增长9.21%。

在打造服务“三农”特色品牌方面,吉林银保监局在产粮大县梨树县试点“4+N”银保联动,以保单、粮食收储订单为主要增信手段,有效解决抵押担保难题;在白山、通化等地开办动产抵押专项贷款,助力打造长白山黑木耳、吉林梅花鹿等“吉字号”品牌;联合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出台《吉林省推进畜禽活体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方案》,助力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大力支持吉林省优势特色养殖业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肉牛贷款余额171.7亿元,提供保险保障124亿元,保额由2020年的每头5000元、8000元、10000元,统一提高至目前的15000元。

此外,为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近年来,吉林局会同相关方面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发展。今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保险费率同比下降12%至28%;六种作物种植成本保险以及玉米、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相对免赔率由30%统一降至25%;玉米、水稻保额由2012年每亩200元、267元提高至目前750元、1100元;完全成本保险实施范围扩展至全部产粮大县;地方特色产品保险已覆盖食用菌、人参、杂粮杂豆等40个特色品类。

陕西

金融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陕西全省区县有7成都是革命老区,无论是支持“三农”还是助力乡村振兴,在陕西都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和沉甸甸的责任。”陕西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黄晋波表示:“我们始终把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特别是支持“三农”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监管持续引领下,辖内银行保险机构重点从产业发展、民生保障、金融知识普及三方面发力,加大对革命老区振兴的支持力度。

“我们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扭住特色产业发展‘牛鼻子’,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增加对带动脱贫人口比较多的产业和项目支持力度。”黄晋波表示。

据介绍,陕西辖内银行机构推出“苹果贷”“生猪贷”“木耳贷”“茶业贷”“新社区工厂贷”等50多款特色化信贷产品,辖内保险机构也推出苹果、设施蔬菜等460余款特色农险品种。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革命老区县各项贷款余额近万亿元,保险保障金额3.9万亿元。

“陕西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等一系列产业迸发出勃勃生机,红色旅游业蓬勃发展,为老区人民带来大量就业岗位,提供稳定收入来源。”黄晋波表示。

在民生保障方面,陕西银保监局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助力老区改善交通、饮水、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条件;督促保险机构助力兜牢民生底线,防止老区群众因病、因灾、因学返贫,在榆林佳县、安康汉阴县等革命老区落地防贫保项目;鼓励信托业设立慈善信托,关爱农村“三留守”群体,为留守妇女提供就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提供关爱服务。

在金融知识普及方面,为让老区人民了解金融知识、知晓金融政策,提高在生产生活中运用金融工具、合理选择金融产品的意识,陕西局引导督促银行保险机构举办小微金融服务政策推介会,探索点对点金融顾问服务机制,进村入户普及金融知识、宣讲金融政策,努力畅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