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金霞
【农村金融时报】
——访农发行漯河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白玉琪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是中国“食品名城”之一。漯河辖内小麦种植面积约220万亩,其中优质小麦123万亩,小麦平均亩产可达1000斤,预计今年小麦总产量约22亿斤,其中小麦商品粮可达到约17.2亿斤,夏粮丰收在望。
今年,农发行漯河市分行在当地推广“调控粮+定向销售”模式,将为夏粮收购提供哪些金融服务,目前情况如何?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农发行漯河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白玉琪。
记者:针对今年夏粮收购市场的新特点,漯河市分行如何应对?
白玉琪:为支持漯河市粮食购销领域市场化收购改革,应对近年来粮油市场复杂多变情况。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三夏”生产工作的要求,河南省分行创新推广“调控粮+定向销售”模式,对保障粮食安全、深化国企改革、支持企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积极作用。我行提前向市政府汇报并宣传有关政策,积极推动“调控粮+定向销售”产销对接融资模式在漯河落实落地,拟将舞阳县作为新模式推广试点,采取由国有粮食企业作为承贷主体,租用辖内闲置仓库进行收购存储,执行优惠利率发放信用贷款,所收粮食定向销售给本地粮食龙头加工企业,计划投放贷款3.2亿元。
此外,加强市场化客户布局工作,开展客户大营销、大走访,推行“粮批”“粮担”“订单贷”“竞拍贷”等各类供应链融资模式,截至目前已营销对接5家意向企业。
记者:针对夏粮收购工作,漯河市分行前期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白玉琪:我行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加强与市粮食主管部门、中储粮、购销企业、龙头加工企业沟通联系,了解掌握夏粮生产情况,共同研判市场行情,及时为企业提供准确市场信息和专业指导意见。
同时,开展全方位夏粮收购政策宣传,向市政府汇报我行最新夏收信贷政策及资金筹备情况,与粮食主管部门、中储粮漯河分公司对接,宣讲政策,互通信息,密切配合调查掌握拟参与收购企业空仓和资金状况,共同推进夏粮收购工作。同时,制作《夏粮收购指南》《致售粮群众的公开信》《售粮明白卡》在开户企业、收购网点张贴发放,大力宣传我行夏粮收购信贷政策,让买卖双方知政策、用政策、享政策。
另外,我行提前开展夏粮收购企业评级授信工作。5月8日,我行已完成对参与夏粮收购的7家客户企业评级授信,授信额度共计102亿元。在此基础上,我行根据收购需要随时向上级行申请追加规模,全力保障粮食收购资金供应到位。同时,做好收购期间结算工作安排,延长营业服务时间,提供全天候服务,保证收购资金供应不断档,企业收购不间歇。
记者:在今年的夏收工作中,漯河市分行遇到哪些困难?采取了哪些措施?
白玉琪:当前,小麦市场价格走高,市场行情不易把握,省属粮食收储企业、周边地市大型面粉加工企业纷纷在我市开展收购,收购主体多元化,加之受疫情等外部因素影响,农民存在惜售心理,粮食收购难度可能会有所增加。
针对今年夏粮收购,我行推进多种模式入市收购。具体的成效有:
一是确保政策性增储、轮换计划按时完成。前期,通过与粮食主管部门、中储粮漯河分公司等各方沟通联系,今年中央储备轮换、增储资金需求预计1.88亿元,地方储备增储资金需求预计1.2亿元,共计可投放3.08亿元。
二是加强市场化客户布局工作。自3月以来,我行持续开展客户大营销、大走访工作,向政府、粮食主管部门、购销储企业宣讲各类供应链创新模式。截止目前,我行已对接营销5家意向合作企业拟采用粮担或粮批模式参与收购,预计可投放信贷资金1亿元。
三是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对接地方调控粮贷款。我行推动“调控粮+定向销售”产销对接模式,探索运用地方调控粮油贷款模式解决国有企业闲置粮仓、人员安置问题,让其有足够资金“活”起来。
当前,市政府已选定舞阳县作为“调控粮+定向销售”新模式推广试点县,市县两级行正与两级政府沟通对接,按照“合理布局、分类施策、把握节奏、闭环管理”原则,选定舞阳县国粮公司作为承贷主体,租用辖内国有闲置仓库收购存储,定向销售给漯河中粮、舞莲面粉等辖内知名粮食加工企业,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环环紧扣,有效节省企业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记者:在市场化收购为主的情况下,贵行如何防控信贷风险?
白玉琪:一是积极推广安装粮食库存智能管理系统,有效提升我行粮油信贷监管能力,推动粮油管理创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强化粮油贷后人防技防协同管控作用。
二是加强库存监管力度。在坚持落实库存定期检查的基础上,建议由粮食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库存监管组,抽调储备粮公司及定向销售公司等多方相关人员共同派驻,实行24小时驻库监管,确保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