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霞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湖北公安农商银行坚守“责任银行”使命与担当,下沉服务重心,推广“村银共建+金融村官+整村授信”模式,全面打造乡村振兴“金融样板”。目前,该行已在全县258个村派驻108名金融村官,完成75个村的整村授信工作,建立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档案647份,签约授信438户,发放贷款1.12亿元,建立农户档案15.27万户,签约授信24588户,发放贷款16.68亿元。
金融+特色农业
打造支农服务示范点
在公安县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埠河镇复兴场村,500多个钢构蔬菜大棚在道路两侧整齐排布。今年春节,该村种植的100亩芦笋上市后供不应求,毛利润达300万元,这让村支书李靖自豪不已。
复兴场村的发展是农商银行与产业升级融合的典型代表之一。“芦笋种植成本大,需要搭建钢构大棚,平均每个大棚需投入2万元,加上育苗费用、人工成本等,产业刚起步时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同样也是该村芦笋种植带头人的李靖介绍说。
早在2020年8月,公安农商银行就开始将复兴场村作为“金融村官”支农服务示范点进行打造,派驻到村的“金融村官”王安丽一到村里,就主动与村组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开展调查,花了1个多月时间,将复兴场村4个小组880户3524位村民的信息全部录入系统,获得了第一手基础资料。
为推动蔬菜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王安丽为该村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采用“农商银行+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整村授信方式为该村预授信2000万元,支持复兴场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仅此一项,当地农户户均收入净增2万元。
此外,公安农商银行还积极顺应乡村特色,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创新信贷产品,提供多元化服务,如埠河镇阳光村的“葡农贷”、麻豪口镇三新村的“蜜瓜贷”、狮子口镇双马村的“吊瓜贷”、闸口镇高丰村的“虾稻贷”等各类颇具特色的微贷新品不断涌现,发放各项特色产业微贷3.8亿元,“农商微贷”的品牌价值不断增强,促成全县打造葡萄面积11万亩,虾稻连作30万亩,桔桃梨9万亩。
金融+美丽乡村
架起支农服务致富桥
黄山脚下的马鞍山村是“全国森林村庄”,同时也是荆州市美丽乡村示范村,该村762户农户中有480户种植花卉苗木,面积达1500亩。
公安农商银行黄山头支行在推进整村授信过程中,结合该村发展特点,授信“苗木快贷”2000万元,更好地支持其“农业+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马鞍山村的乡村旅游很快形成规模,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网红”村,2021年全村收入达3000余万元。
这只是公安农商银行助力打造“美丽乡村”的缩影。
近年来,该行紧扣县委、县政府“美丽乡村”建设部署,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以支持产业升级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导向,加大支农信贷投放,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要素支撑。
金融+新兴农业
找准支农服务切入点
湖北大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公安县水稻种植大型企业。2020年因公司销售款未及时回笼,又急需订购新品种,资金缺口300万元。
公安农商银行“金融村官”了解情况后,针对其抵押物不足、但在该行有充足银行流水的情况下,采取“纳税诚信贷+流量贷+房联融”组合微贷产品方式,于次日放款300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目前,该公司每年制种可达150万斤,其生产的种子除在国内销售外,还远销缅甸、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带动周边3个村1200多户农户制种。公司实行“三包”(包技术指导、包种子化肥农药、包回收)后,带动当地农户年平均增收600元/亩。
近年来,公安农商银行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大、见效慢、缺乏有效抵押物等问题,充分利用微贷产品多、速度快、灵活性强的特点,采取“线上+线下”综合支持方式,用足、用活信贷政策,极大地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信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