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长灵 通讯员 黄冠雄 陈柯帆
【农村金融时报】
自去年开展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以来,农发行江西上犹县支行驻村工作队认真落实省市分行关于做好定点帮扶工作的决策部署,扎根寺下镇富足村,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推动帮扶工作走深走实,取得显著成效。
做好山上文章富群众
上犹县寺下镇富足村位于罗霄山脉,该村林业资源丰富,村里保留着不少原生老油茶树,面积3000多亩,油茶种植是村民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然而多年来,油茶林老化严重,杂灌、寄生枝交织,以至于老油茶林产量很低,有的甚至多年没有开花结果。由于油茶产量极不稳定,导致村民收入来源不稳定,也阻碍了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
农发行上犹县支行驻村工作队面对油茶产量低、改造难、村民不理解等困难,从放下村民“思想包袱”入手,多次邀请县林业局技术人员来富足村举办油茶栽培、低产林改造培训班,宣传“油茶低改”政策,并组建“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小分队,负责全天候现场或远程解决村民油茶种养、“油茶低改”技术难题。
消除大部分村民顾虑后,工作队牵头组建富强油茶专业合作社,申请产业帮扶、奖补资金,提高村民参与油茶种养、地产林改造积极性,还向村民发放免费工具和肥料,最大限度降低村民种植改造成本。一年多来,合作社累计带动该村100多户村民参与油茶低改,完成油茶地产林改造3250亩,“油茶低改”率83.5%,油茶成活率已超90%。
2021年至2022年收获季,富足村油茶大丰收,油茶产量从原来的3.1万公斤提高到4.5万公斤,村民户均增收约1500元。
做足棚里文章强集体
暮春时节,在富足村食用菌智能棚采摘基地,一根根菌棒整齐摆放,村民正忙着采摘食用菌,基地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去年,农发行上犹县支行驻村工作队通过多方走访调研,充分了解食用菌种植成本低、易成活、产量大、销路好等突出特点,结合富足村土地肥沃、水源较好、温度适宜等优势,在多次向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征求意见后,决定推广种植食用菌。
解决了“种什么、发展什么”的问题后,该支行驻村工作队采取“合作社+基地+村民”模式链接农户,依托公益性岗位、产业“责任田”、培育致富带头人、劳动竞赛等方式,开展菌棚搭建、食用菌采摘、培育管理等工作,实现食用菌产出质量高,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解决了“怎么种、如何管”的难题。
消费帮扶把市场消费、产品销售、农民增收三者有机串联起来,是打开食用菌销售门路的重要方式。该支行驻村工作队联系当地大型商超、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食堂、农贸市场,推介富足村食用菌产品,搭建消费帮扶“爱心桥梁”,将农产品介绍、农户信息、采购方式等信息制作成电子宣传短视频,通过微信转发在本单位员工、零售客户群中广泛宣传推介,鼓励本行员工发动人脉资源参与消费帮扶,帮助该村特色产品卖得出、让卖得好。
兴一项产业,惠一方百姓。据悉,疫情期间,富足村在该支行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共计完成“帮扶订单”153笔,帮助销售食用菌约2900公斤,村集体实现收入6.21万元,让食用菌撑起了富足村乡村振兴“致富伞”。
做优电商文章带产业
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驱动赋能作用,加快完善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有利于丰富农民增收致富手段,支撑农业基本盘更加稳固。
富足村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质量优,但长期处于“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境地,由于缺乏必要的农产品营销推介平台,村民手上的“好货”只能停留在当地集市,很难走出大山沟。
农发行上犹县支行驻村工作队瞅准农村电商平台“门槛低、灵活性强、见效快、市场广阔”等特点,与县供销社、镇政府等单位合作,齐心协力打通设备铺设、运营管理、人员培训等难点堵点,共同孕育出集农副产品收购、销售为一体的“富足之家”电商消费帮扶平台,通过线下订购、线上直播的销售模式,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依托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富足村村书记王祥英已成为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农民“网红”。
“以前老俵自己家里的茶油、土辣酱、土蜂蜜要么自己吃,要么就只能烂在家里,现在我们把老俵不好卖的农产品放到‘富足之家’卖,让富足村农产品走出去,让更多人来看看富足村的变化。”王祥英说。
自运营以来,“富足之家”已帮助农户销售产品52.6万元。电商平台强劲的“带货”能力助推富足村农副产品需求量猛增,该村茶叶种植、蜜蜂养殖、肉牛饲养等多个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富足”农副精深加工产品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保一份枝叶之情,定点帮扶惠民生。农发行上犹县支行将继续践行服务乡村振兴职责使命,强化统筹协调,持续从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提升脱贫地区“造血”能力,帮助脱贫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