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04月11日 > 总第531期 > A1 > 新闻内容
“新市民”到底是个啥?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曹沛原

【农村金融时报】

今年,“新市民”概念很热。

那么,何谓新市民?为什么备受重视?新市民金融服务要如何解决该群体面临的现实困难?

其实,“新市民”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新市民最初指的是长期居住在城市并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后来这一名词的指代范围逐渐扩大。

去年,“新市民”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则出台了第一个专门服务“新市民”的金融政策。

从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中给出的定义来看,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

“新市民”为什么备受重视?他们又面临怎样的现实困难?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数以亿计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

“他们面临着安居乐业、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老人养老等等非常现实的需求,都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经过调查了解到,由于这些人离开家乡,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有的是个体工商户,有的是农民工。市场机构有统计,农民工平均在一个单位或一个岗位上工作大概也就半年时间,他们到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会要求出示单位的收入证明,显然对他们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此外还有孩子就学的问题。”在国新办3月2日举行的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

不可忽视的是,这个数量多达3亿的庞大群体是金融需求旺盛的重要客群,或将成为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一片新蓝海。

但就目前来看,面对新市民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整体态度上相对保守,行动上也比较谨慎。

日前,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时表示,金融机构做好“新市民”服务可以从促进创业就业、满足安居需求、助力培训教育、提高健康保险服务水平等方面着手。监管部门也将推动出台配套政策,推进信用信息整合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逐步缓解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问题。

随着“新市民”热度持续上升,相信各地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会根据新市民的金融需求陆续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和产品,帮助新市民更好更快地“安居乐业”。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