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金霞 郑源源 田耿文 郝飞 见习记者 杨怡明
【农村金融时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近年来,银行业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保障力度。资料显示,银行业服务农村的物理网点、自助机具和线上服务渠道协同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覆盖率超过97%,基础金融服务行政村覆盖率接近100%。同时,金融资源持续向农村地区倾斜。央行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43.2万亿元,在各项贷款余额中占比超过20%,增速保持领先地位。
不过,相关专家表示,当前我国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仍需夯基垒台。在保证粮食安全、支持乡村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新市民、加大中长期信贷投入和推进农村金融数字化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强涉农金融服务。
时刻绷紧保障粮食安全的弦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并提出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在3月5日举行的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都有能力保证14亿中国人民每天到点开饭,而且饭碗能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较上年增产267亿斤,创历史新高。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我国粮食安全总体上有保障,但随着人口数量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以及城镇化快速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趋紧以及极端天气影响等多因素作用,给粮食和农业生产带来威胁。
因此,决不能因当前粮食供求宽裕就可以高枕无忧,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保持战略定力,重农抓粮的劲只能鼓不能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弦必须时刻绷紧。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唐仁健强调:“这是给我们下的‘军令状’,是必须确保完成的硬任务。”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保护如何落实“长牙齿”的硬举措?
唐仁健介绍,一是管数量。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划好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责任书,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二是提质量。今年将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加大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力度,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三是控用途。要落实利用的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筑牢粮食安全防线,把粮食安全的基础夯实,让压舱石的作用更加稳固,全面乡村振兴才能更快更好推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前景广阔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从央行公布的数据上看,农村金融表现亮眼。但众多业内人士也认为,“三农”领域仍面临信用体系不健全、贷款抵押物不足等问题,金融基础设施还有待加强,信用数据呈现碎片化和单一化,只有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水平,才能逐步突破这一痛点。
“随着普惠金融特别是数字普惠金融蓬勃发展、深入推进,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均有较大改善。普惠金融不仅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早前,在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张忠宁表示,将重点推进农村金融数字化发展,鼓励银行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基于大数据和特定场景进行批量获客、精准画像、自动化审批,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村地区长尾客户的服务效率和服务半径;鼓励保险机构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健全精准高效验标、查勘定损机制。
作为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中小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直接影响金融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更需加快和深化自身数字化转型,助推数字普惠金融尤其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董希淼表示,中小银行要坚持普惠金融可持续性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做好政策研究和风险防控的基础和前提上,提供“融资+融智”综合性金融服务及非金融服务,增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农户和创新创业者的“造血”能力;加快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逐步加强对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普惠金融市场体系、组织体系和产品体系;加快普惠金融产品创新,积极优化县域乃至村域数字金融服务,并借助农村征信体系建立和小微担保体系建设,探索适合“三农”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支持乡村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支持乡村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乡村产业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有广阔的开发潜力,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立于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从事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山东省潍坊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欧永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稳步增收,关系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局,必须把乡村产业振兴摆到重要位置。
欧永生认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流转、托管、入股、代耕等多种土地规模经营形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覆盖服务,更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户收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通过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地整体利用率,并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和农户收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破解农地流转需求困境,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户收入的有效抓手。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以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显示出发展生机与潜力,已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主体。
破解“新市民”金融服务难题
除了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一个约3亿且日益壮大的群体也一直面临着金融服务不足的窘境。这个群体就是“新市民”。
银保监会在近日发布的一份通知中,给出了这个群体的标准画像——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
据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经调查了解,这部分群体离开农村,因没有确定的工作岗位,到银行申请贷款比较困难。
“为这些新市民提供服务,也是广义的‘三农’服务的一部分。”郭树清指出,“这些都是我们的薄弱环节,需要金融给予大力支持。”
随后,好消息传来,《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布。《通知》从9大方面入手,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孔发龙表示,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在城市、工作在城市甚至很多出生在城市,他们融入城市的意愿极为强烈。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技能不足、适应能力不强以及社会保障不完善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往往面临着“城市留不住、农村回不去”的窘境。
“为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效释放‘二次人口红利’,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更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孔发龙表示。
对此,他从打破户籍制度壁垒、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此外,针对为农村发展加大中长期信贷投入方面,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表示,要重点服务道路交通、物流通信、供水供电、教育卫生、清洁能源、人居环境改造等乡村建设重点领域,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探索创新金融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