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2年01月24日 > 总第522期 > A4 > 新闻内容
以冬奥会为契机 拓展绿色信贷蓝海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孙金霞

【农村金融时报】

——访农发行河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李文武

近年来,农发行河北省分行把支持冬奥会筹备作为信贷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放许多涉奥项目贷款,为助力冬奥会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支持冬奥会、冬残奥会也成为了该行支持河北省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该行开展涉奥业务的情况如何?对河北省发展绿色金融有何促进作用?在开展涉奥业务方面有哪些特别做法?……

为讲好农发行助力筹办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故事,本报记者对农发行河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李文武进行了专访。

精准支持冬奥信贷项目

记者:目前,河北分行开展涉奥业务,对发展绿色金融有何促进作用?

李文武:北京和张家口联合承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使张家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地区,也使其具有独特的政策优势,为我行开展涉奥业务,推动绿色信贷发展提供了三大平台。

一是履职平台。张家口市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其中,建设国际领先的“低碳奥运专区”是其重点打造的“五大功能区”之一。近期,河北省委、省政府对“十四五”时期全省区域绿色协同发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提出明确任务目标。这与农发行业务范围高度契合,为我行擦亮“绿色银行”品牌、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更好地助力“美丽河北”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

二是发展平台。支持绿色发展,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又是促进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渠道。就河北分行而言,一方面,面临冬奥会筹办、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拓展绿色信贷业务蓝海,是推进我行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行围绕张家口市水利建设、生态治理、植树造林、清洁能源等领域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累计支持绿色金融项目41个,审批贷款190亿元,投放132亿元,为冬奥会筹办贡献源源不断的金融力量。

三是创新平台。在开展涉奥业务过程中,河北分行积极探索政策性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新路径,实现在支持“空心村”治理上的突破。2019年,我行深入开展调研论证,选择当时贫困程度深、贫困村空置率高、资金需求较大的深度贫困县——张家口沽源作为着力点,复制奥运核心区太子城、古杨树村整体搬迁和土地整治的成功经验,创新“空心村治理+土地规模化经营”运作模式,较短时间内审批通过沽源县“空心村”治理项目贷款4.3亿元,涉及46个村,支持拆迁面积1万多亩,土地复垦面积7500亩;同时,进行3万亩土地流转和规模化优质牧场基地建设,为服务全省“空心村”治理趟出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推动“空心村”治理项目在全域“开花”。

记者:河北省分行如何精准开展冬奥信贷项目?有哪些特别做法?

李文武:申奥成功7年来,我们累计向林业资源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环境治理等领域27个涉奥项目审批贷款141亿元、投放120亿元,为张家口地区践行“绿色办奥”理念、构筑绿色屏障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

一是围绕“土地”支持奥运场馆建设。自2015年以来,河北分行聚焦河北“三件大事”,围绕地方“结合冬奥会场馆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求,立足产业指引和冬奥规划,成立“专项服务小组”,发放贷款23亿元,支持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核心区太子城、古杨树村整体搬迁整治,将腾退出的土地用于冬奥场馆、酒店群、颁奖广场、国际会议中心、景观湖等设施建设。近年来,我行持续聚焦冰雪沃土,累计发放涉奥土地整治项目贷款35亿元,支持冬奥会奥体中心场馆及配套相关设施建设。

二是围绕“绿色”践行办奥理念。首先,围绕张家口地区河湖生态修复、湿地保护、河道综合治理,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0.8亿元,先后支持桑干河流域综合整治项目、官厅水库治理及怀来县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旱作雨养现代农业种植项目等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有效提升张家口地区水源涵养能力。其次,创新“统贷统还”贷款模式,先后分4批投放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贷款33亿元,植树面积159万亩。其中投放贷款1亿元,支持崇礼区种植养护云杉、樟子松等各类苗木近3万亩,为实现“2022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7%、赛事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0%”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我行还大力支持张家口“首都两区”“保水源、堵沙源、送清风、输净水”重大责任,持续加大林业项目支持力度,仅2021年就审批贷款26.8亿元,投放6.1亿元,支持了3个县区的5个林业项目建设;还有,全力支持张家口市空气质量巩固提升,投放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中长期贷款0.85亿元,助推“蓝天规划”完成。

三是围绕“民生”带动共享奥运红利。为改善崇礼高速出口周边过去荒山突兀、房屋破败景象,我行主动提升站位,坚持“规模优先、项目优先、利率优先”原则,多次与崇礼区政府洽谈对接,制定融资方案,探讨运作模式,投放贷款9.6亿元,支持“南互通”贫困村提升改造工程项目与“北互通”林业综合开发基地项目建设,在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征迁补偿、流转土地、建设苗木产业等方式直接带动原住居民实现增收。落实“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决策部署,组建“奥运金融服务专班”,省市县三级行通力协作,联合办贷,连续55天工作不停歇,完成25亿元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贷款审批并及时投放20亿元,加快崇礼城区至太子城沿线转枝莲等5个村休闲康养度假小镇建设,打造崇礼后奥运时代的休闲康养文化新地标。同时,通过闲散地块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改善奥运沿线的乡村面貌和居住环境,促进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使人民群众共享奥运红利。

创新绿色信贷模式

记者:河北分行绿色金融业务整体情况如何?呈现怎样的特点?

李文武:截至2021年末,我行绿色贷款余额315亿元,较年初增加120亿元,增幅61%,高于全系统平均增幅2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目前全行绿色信贷工作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发展机制更加健全。围绕河北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本行实际,我行首先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辖绿色贷款余额力争突破600亿元;绿色贷款余额增速达到全部贷款平均增速两倍以上,年均增速不低于25%;绿色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逐年提升,超过全系统平均水平”的工作目标。其次是压实工作责任,加快推动绿色信贷发展。再者,加强考核评价,切实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各行加快绿色信贷发展步伐。

二是发展重点更加突出。2021年末,全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产业项目贷款余额285亿元,占全部绿色贷款总量的90.4%。突出重点区域,紧抓国家“十四五”建设冀北新能源基地、国务院明确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功能定位的重大机遇,全力支持张家口地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其中,累计审批贷款60亿元,支持风、光发电项目建设,有效缓解环境污染压力,为碧水蓝天作出贡献。

三是发展路径更加广阔。围绕乡村振兴、农业绿色发展、农村生态宜居等农发行传统优势领域,我行创新绿色信贷模式,推动“绿色银行”品牌建设与“农地银行”“水利银行”等品牌建设有机融合,切实做到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创新“土地+绿色”模式,累计支持绿色农地项目15个、贷款余额29亿元。创新“水利+绿色”模式,围绕水生态治理修复、水资源配置建设等,累计支持水利环境项目40个、贷款余额71亿元。

记者:河北省分行如何防控绿色金融信贷风险,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

李文武:为有效防控绿色金融信贷风险,我行牢固树“合规为先、风控为要、全面主动、审慎稳健”的风险合规理念,坚持加强绿色信贷全流程管理,在准入、调查、审查、用信等各环节嵌入绿色信贷核查规定动作,深入推进绿色信贷体系建设。

一是严格贷款准入。主动与地方主管部门联系沟通,多渠道收集信息,及时将绿色、低碳、可循环型企业和项目纳入营销范围;对于涉及环保违法违规的客户与项目,坚决不予准入,做到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二是严格调查审查。切实摸清绿色信贷投向产业、明确认定依据并强化分类识别,对客户的基本条件及限制条件等各项材料严格把关,确保每一笔绿色信贷项目都经得起核查和检验。

三是严格资金支付。加强信贷资金流向和实际用途跟踪核查,夯实绿色信贷业务质量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防止绿色信贷资金流出绿色项目之外。

四是严格贷后管理。加强对客户可能存在的涉及环保违法、违规、产能落后等风险点的贷后检查和跟踪监测,对政府主管部门认定在环保、能耗、安全等方面需要监控的重点地区、敏感企业、重大项目,实行名单制管理,实时监测预警,及时妥善处置相关风险。

记者:河北省分行发展绿色金融面临哪些堵点?如何应对?

李文武:虽然在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助力地方经济绿色发展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全省绿色发展任务要求和农发行打造“绿色银行”特色品牌战略目标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方面,绿色信贷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从整体上看,河北分行绿色贷款余额、占比均低于全系统平均水平;从辖内看,6个二级分行绿色贷款份额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占比最多与最低的行相差超过30%。另一方面,员工队伍绿色金融专业素养亟待提升。绿色信贷涉及绿色、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专业性较强。对此,我行将加大绿色信贷培训力度,积极营销培育优质客户和项目,全力推进绿色信贷健康快速发展。

下一步,我行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聚焦六大领域,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助力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支持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防沙治沙,以及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一体化保护修复;大力支持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围绕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大力支持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项目,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支持绿色流通体系领域项目,推动农村流通体系向绿色、节能领域发展,积极支持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和节能建筑等项目;支持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雄安新区建设,打造绿色金融高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持资源性地区绿色转型创新发展,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助力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绿色信贷推进机制;完善沟通协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发扬好前中后台顺畅沟通、协调配合的优良传统,对绿色信贷项目特别是优质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予以最大支持,提高办贷效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培养出一支懂专业、擅创新的绿色金融信贷队伍。

三是持续探索创新。围绕“固碳”“降碳”等重点领域绿色发展需求,对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担保开展积极探索,打造具有农发行特色的服务绿色发展信贷模式,建立完善绿色项目案例库,结合地区实际,研究“复制”推广路径,提升绿色发展融智服务水平。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