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农产品期货市场既是期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重要方面。2021年,受全球疫情影响,一些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产经营受到挑战。期货市场尤其是农产品期现货品种运行情况及市场功能发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如何转危为机,助力产业企业利用期货衍生品工具更好进行风险管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越发重要。
这一年,在农产品期货的创新举措上,也的确发生着一些重要的突破和变化,逐步成为服务“三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021年初,生猪期货在大商所成功上市,成为我国首个活体交割的畜牧期货品种。生猪期货同玉米、豆粕、玉米淀粉等期货期权一起,共同形成了从种植、饲料、加工到养殖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避险工具体系;2月1日,花生期货在郑商所挂牌上市,农产品期货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再添助力。
生猪期货和花生期货上市以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价格走势基本反映未来现货市场发展预期,产业客户稳步增加,市场功能开始显现,期货价格反映了市场对未来供需的预期。
在涉农品种工具体系方面,截至目前,郑商所已上市涉农期货品种15个,期权3个,覆盖粮、棉、油、糖、果及农资等多个领域;大商所已上市大豆、玉米、豆粕、鸡蛋、生猪等12个农产品期货品种和豆粕、玉米2个期权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实际内涵不断丰富。
涉农期货为涉农企业及农户参考期货价格和利用期货工具提供了参考。比如,苹果、红枣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在引导当地农户合理安排种植,促进果农稳收、增收和产业标准化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产品期货品种开发还有很大的潜力,更多农产品品种将逐步上市。
“郑商所将继续坚持以农业产业链需求为导向,加快推动鸡肉期货上市,深化马铃薯、葵花籽、大蒜等特色品种研发,持续扩大期货市场服务农业产业发展覆盖面。”郑商所理事长熊军日前表示。
“大商所将持续延伸拓展实物交割品种体系。”大商所党委书记、理事长冉华表示,将以延伸已有品种产业链为切入点,推动干辣椒等期货上市,研究更多活体畜牧品种上市的可行性,完善品种工具板块,巩固相关领域产品优势,推动品种谱系向外延伸;同时还将关注黑木耳、茶油等对国内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中小宗商品,打通区域微循环,助力国内经济大循环。
辣椒加工厂正在进行辣椒初加工。 赵波 摄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期货市场服务农业产业的重要创新模式,“保险+期货”已连续6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21年,“保险+期货”在试点过程中,试点项目和试点范围不断扩大,成为期货业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截至目前,郑商所已累计支持开展“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完成106个,涉及棉花、白糖、苹果、红枣4个品种,其中,约六成项目落地原国家级贫困县,保险理赔金额达2.5亿元,包括7.2万户建档立卡脱贫户在内的16.64万农户受益,当地农户从最初的“不肯保”转变为“主动保”;大商所扎实推进以“保险+期货”为核心的“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累计支持推动248个项目落地见效,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持续发力。
2021年,郑商所“保险+期货”试点投入1.2亿元,在甘肃、新疆、广西等8个省(自治区)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引进财政资金补贴,为农户守住产业种植的风险底线,助力特色产业动能提升。其中,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郑商所采取苹果“保险+期货”首次试点收入险,果农不仅在果价下跌时可以获得赔款,如遇产量损失,同样可以获得相应赔付,相当于为农户增收提供了“双保险”。
从保价格到保收入,“保险+期货”在试点过程中不断迭代升级,为农户有效规避生产和经营风险,实现增收致富,推动涉农企业与农户的共生发展提供了金融衍生品工具,农产品期货服务乡村振兴迈开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