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12月27日 > 总第518期 > B7 > 新闻内容
农村金融机构应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艳

【农村金融时报】

作为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要参与者,农村金融机构应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兼顾农村环境的特殊性以及金融天然的风险特性,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助力解决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等实际问题。

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正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全面推进,各地正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然而,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能力薄弱,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农村金融服务短板亟待补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是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一是信用意识缺乏。农村客户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信用意识薄弱,而相应的金融知识宣传缺位,造成农村地区存在信用缺失现象。二是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更新难。多数农户与金融机构没有借贷关系,征信报告多为“空白”,不能准确反映其信用状况。三是农村信用信息等数据还不互通,共享机制不完善,缺少有公信力的信用数据管理平台。

其次,是部分地区“最后一公里”未完全打通。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覆盖不全,金融机构网点分布不均衡。以湖南省麻阳县为例,该县有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仅麻阳农商银行将网点遍布全县各乡镇并设立了81个福祥e站,但仍有近半数的行政村缺少功能齐全的金融服务点,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没有完全畅通。

再次,是农村网点运营成本高。有的农村网点一天的业务量不过十几笔,且农户居住分散,开展上门服务所需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更高。农村金融机构设在农村地区的网点经常出现“亏损”。

此外,是农村金融人才匮乏。过去,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大多就地招聘,比较熟悉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当地实际情况。近年来,大量非本地人才加入至农村金融机构的队伍里,他们对“三农”的了解不足,处理农村金融工作存在脱节现象,乡村振兴面临农村金融人才匮乏的窘境。

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建议

农村金融机构应采取如下措施,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首先,应凝聚多方合力,完善信用体系。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不能仅仅依靠金融机构,相关部门应形成合力,联合开展金融夜校、农民讲堂等活动,进一步普及金融知识、信用知识等;特别是各乡村振兴工作队,可与农村金融机构一同开展入户宣传,不断提高农户对农村信用体系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银行、税务、财政、法院等单位也应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户信用信息,推进失信惩戒制度,约束农户的失信行为。

其次,应优化网点布局,提升服务能力。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实地调查,在有效满足农户金融需求并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布局村级金融服务站,缓解服务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力争做到“基层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乡”。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应结合乡村振兴的要求,对各服务站点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增加服务功能以及扩大服务范围等,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

再次,应发展金融科技,降低运营成本。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较高,其主要症结是科技含量低。农村金融机构应补齐短板,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充分挖掘不同农户的金融需求,从需求侧出发打造服务场景,推荐金融产品,提高金融交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要借用大数据对农户进行信用评估,对农户的偿债能力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利用互联网手段对到期贷款进行催收,降低沉没成本。

最后,应强化人才引进,提升员工素质。一是根据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入人才,在招聘新员工时,可从大学生村官和年轻的村干部中择优选择,其农村工作经验更加有利于开展农村金融工作。二是对在职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使其专业知识时刻保持最新的状态,提高在职人员的职业素养,重点对在职人员开展乡村振兴知识培训,让能力与职位达到最优匹配,使在职人员的效能发挥至最大化,亦可使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最小化。

此外,应扩充资金渠道,加大支农力度。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对接财政部门,充分利用国家在制定规划时拨付的资金,争当涉农资金的发放行。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对一直认真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进行专项扶持,一方面引导财政资金适当向“三农”倾斜,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确保农村金融机构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将资金留在县域,用于支农项目。

(作者为湖南麻阳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