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金霞 见习记者 曹沛原
【农村金融时报】
建设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下沉,越来越多的农民感受到了数字时代的红利。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重点是完善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技术推广应用,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规划》围绕数字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点在建强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数字乡村三个方面作出安排。
近年来,金融行业不断完善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模式,在涉农领域加大数字技术投入则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路径之一,各金融机构在此基础上创新服务模式,更好满足“三农”金融需求。
“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
作用显现
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是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
为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商银行实施城乡联动发展战略,推出“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致力于打造全行涉农产品服务的统一载体和输出渠道,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搭建广阔平台。
江西贵溪市塘湾镇山坑村灵芝种植户孔正常便是“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的受益者之一。
这些年,由于技术过硬和村里支持,孔正常种植的灵芝口碑越来越好,目前他已拥有10多个灵芝种植大棚。
“种植灵芝需要购买木屑等原料,加上人工成本和大棚维护费用,开销不小。”随着种植规模扩大,资金问题让他犯了难。
今年春天,当地工商银行的工作人员找到孔正常。“我们从村里了解到老孔有贷款需求,经过实地考察,发现他的灵芝业务发展得不错,在村里也有一片10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可以用来抵押。”工行贵溪支行副行长宋文高说。
谁知,就在银行打算放款的时候,却被一个问题给难住了。
“我们当时咨询了村里和镇里相关部门,发现由于系统登记问题暂时无法办理宅基地的抵押登记。如果不做宅基地抵押登记,缺少还款来源的保障,孔正常这笔贷款可能就拿不到手了。”宋文高说,在这种情况下,行里最终决定在工行搭建的“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上公示老孔这笔贷款的抵押物情况,并为他顺利发放了30万元贷款,年利率仅为3.85%。
据介绍,“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为农业农村管理部门、村委会、村集体、村民等提供涵盖“党务、政务、村务、财务、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过去,涉农企业、养殖户、村民等想要贷款,由于缺少抵押和担保等原因,容易面临融资难题。依托“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中“三资管理、清产核资、产权交易”等模块,工商银行助力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村委会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立、登记等环节提供支持。
在此过程中,该平台搜集掌握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农村宅基地、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基础数据。有了明细的数据做支撑,银行工作人员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时就更有底气了。
除金融服务外,“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还帮助农村的财务、村务实现透明管理。“‘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将原来村里的资金使用申请、审批等流程由线下转到线上,实现了在线申请、审批、支付结算、账户余额和明细查询等功能,极大提高了审批效率。”工行鹰潭分行行长李强说。
“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上线以来,政府部门、银行、农民实现了多方共赢。截至目前,工行依托该平台已与18家省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700多家区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达成信息化合作,服务覆盖31个省份、232个地市。
未来,工商银行会逐步将“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成业务丰富、功能齐全、技术先进、操作便捷、服务优质的“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让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数据成为农村的“新农资”。
“大山雀”让天与地握握手
相较于传统借贷手续,数字金融实现手机上“秒借秒还”,这不仅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更激活了致富热情。
“科技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多方法与路径,在县域与农村地区,银行网点的密度远远低于城市,数据显示,70%的农户金融需求未被满足。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个难题有了解决之道,数字技术让一部手机成为一个网点。”网商银行行长助理彭博表示。
实名认证、刷脸识别技术的发展,让用户不去网点也能证明“我是我”,而数据与AI技术,让用户可以在无抵押、无担保、不提交纸质材料的情况下也能证明“我有信用”。
比时间和地点更难解决的,是风控难题,而这也是各地县级政府和网商银行在合作中最希望触发的化学反应。
随着农业数字化,网商银行与全国县域政府合作,当农户需要贷款时,虽然没有抵押品,但是农户的农业保险、土地流转等等反映信用和经营的数据也可以为其加分助力。
通过卫星遥感、云计算等技术,全国累计超过2000万涉农用户获得网商银行无接触贷款,解决农村信贷“最后一公里”难题,缩小城乡金融差距;网商银行已与全国超过850个县域政府达成深度合作,进一步提高县域及农村小微贷款可得率。
农村贷款最大的痛点是,银行很难知道农户有多少资产,他们的耕地产量多少,价值多少。
如今,网商银行一套代号为“大山雀”的卫星遥感信贷技术,已全面在农村金融领域商用,成为解决农户贷款难的新钥匙。
今年春耕时节,安徽省蒙城县种粮大户郁凯的1200亩地,迎来了一位“科技助手”。
郁凯在手机上圈了自己的地块,天上的卫星迅速观测地块状况,几分钟后,“天”与“地”握握手,他就获得了29万元春耕贷款,还免除了2个月利息,可以用于购买化肥和租赁农具了。
正如郁凯所说:“春耕最缺钱的就是种粮大户,我这1000多亩地从来没走全过。现在用手机圈地,网商银行用卫星就知道我的资金需求,解决了大问题。”
据介绍,“大山雀”技术原理是农户在手机地图上圈出土地,确认自己的地块后,网商银行通过卫星图像识别地块的农作物面积、作物类型,并通过风控模型预估产量和价值,从而向农户提供贷款额度与合理的还款周期。这项技术将天上的卫星和地里的农民“奇妙”地连接在一起。
“作为一家服务小微企业和经营性农户的科技银行,我们希望让金融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让更多农户享受到科技带来普惠价值。”网商银行董事长金晓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