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11月22日 > 总第513期 > B8 > 新闻内容
我与书法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丁剑

【农村金融时报】

丁剑,1977年生于江苏连云港。字剑之,别署剑长生、丁大网、丁大耳等。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课题班成员。现为中国书法家网总编辑,《草书》杂志主编,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大型艺术对话访谈栏目《丁厂对话录》主持人。

隶书羔羊 25cm×134cm 纸本 2012年

草书临右军速还帖 34cm×136cm 纸本 2021年

隶书《西铭》300cmX100cm 纸本 2010年

我个人学书,从唐楷而来,上溯秦汉、魏晋,就书体而言,目下主要精力在大草和隶书。我有着可以表述为“书法理想”的草书追求,我心目中的大草与“二王”和唐代狂草有着密切的关系,将《冠军帖》《修小园子帖》等魏晋名篇及王大令的外拓圆融笔法发挥到唐代的流畅和气度是我对于草书的思考。

关于隶书,尤其是八分书,我以为像《礼器》《乙瑛》《孔宙》那样的优雅气度在当代几乎失传。我虽无高二适老“拟以一手重振江西”的雄心,但面对汉碑经典,总能使我穿越时空,领略那久远的“大汉威仪”,我自知“昔不至今”的痛楚将长久地存在,或许留待未来的某天,我也会被作为遗物重新“发现”。

同样令我痛楚的是这个时代对于“唐楷”的浅薄认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他们像一座座高峰,俨然排列,几乎缔造了一个堪比魏晋风流书法新秩序。唐楷包含的气度,它对应着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伟大时代的产物,这里有我的一个史观认识:我以为像大周、大汉、大唐之所以能产生文字及书法上的伟大成就,必是和这个伟大时代有着全息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便有一个启示或结论:这三个时代都是中华文明的盛世。

漂泊京城六载,我体会的艰辛与快慰,几乎都是艺术带给我的,而艺术潜藏的生命本质,常常使我觉得这一生有着注定的宿命,不可离弃。那么,假如抛却了世俗的名利观,那对于书法,我有足以向着历史的自信。

所以,我的艺术必须生长出翅膀,穿越时空,云游历史,神交前贤。而于此间,我常体会两种艰辛:守望与跋涉。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