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发布《2021产季苹果产销形势分析报告》。报告指出,从全国调研情况来看,2021产季苹果供应总量充足,预计总产量超过4500万吨,比上一年小幅增长。
记者获悉,目前,在苹果主产区的陕北、山东,苹果收购进入后期,全国苹果收购进入尾声。另外,由于今年的苹果产季天气复杂多变,遇到了春季霜冻、夏季冰雹频发,秋季雨水过多等情况,比如在苹果大省陕西和甘肃,前期干旱,收获季又持续阴雨,对苹果质量和产量均造成一定的影响,优果率、好果率明显偏低。市场优果优价明显,整体价格低于去年,但销售情况好于预期。
从期现货市场前期走势来看,记者观察到,上半年因上一产季库存量大、疫情等原因,苹果期现货价格均出现持续走低,一直处于近3年来的低位。进入9月尤其是10月份以来,苹果期货和现货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上涨,苹果期货甚至多个交易日出现大涨行情。
“这也是在苹果现货基本面发生变化情况下的价值回归。目前的期货价格基本上反映了现货市场情况,相对比较合理。”一位期货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当前的苹果期货价格充分体现了优质优价的价格发现功能,相关产业链企业合理利用苹果期货功能,指导新产季的收购、经营,满足了产业客户风险管理需求,还可有效规避现货价格波动给果农带来的风险。
“苹果期货标准已成为许多果商、生活超市、居民等收购与购买苹果的参考标准。”陕西富县诚鑫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季双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苹果期货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果商与产业企业提高标准化水平的“催化剂”,利用苹果期货管理经营风险、开展现货销售正日益成为苹果产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产业企业陆续加入期货市场。
季双龙还表示,苹果期货同时也成为促使果农提高质量的主要推动力量,越来越多的果农认识到,按标准生产的苹果更容易得到市场与消费者的青睐。苹果主产区的果农已经开始对照苹果期货交割标准,加强技术学习、交流和管理,提高果品品质。
根据郑商所提供数据,代表当下产季的苹果AP2110合约累计成交425手,折合现货4250吨,较去年同期提高45.5%,创国内生鲜品期货单合约交割历史纪录。
为进一步提升苹果期货的稳步发展,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陆续推出并顺利实施,切实保障了相关产业的利益。苹果“保险+期货”是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特性,将苹果的价格波动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并为苹果价格保险提供定价参考和风险转移分散渠道。
记者从山东省有关部门了解到,近日,在郑商所等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山东省首单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在省内7县区落地生根,目前已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此次山东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为烟台、威海、日照等3地市7县约3.2万亩苹果(折合现货约6.4万吨)提供风险保障,投入总保费共计1900余万元,其中郑商所支持资金800万元;单位保费598.35元/亩,其中农户自缴80元/亩,占比13%。
相较于政策性农业保险3000元/亩的保额,本项目亩均保额12888元,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放大了近4倍,相关主体参与积极性很高。
山东省苹果“保险+期货”项目将苹果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小涉农企业列入了保险主体范畴,以满足其管理市场风险、稳定生产经营的客观要求。
记者获悉,郑商所在前期试点基础上,今年还在陕西延长县、富县、白水县与河南的三门峡陕州区等地开展了苹果“保险+期货”试点。
为更好地发挥苹果期货功能,充分满足产业客户风险管理需求,郑商所还将交割基准品质量容许度指标由10%调整至20%,更加贴近现货需求;并增设5家交割服务机构,扩大交割服务范围和能力;增设1家质检机构,满足现货日益增加的检验需求。
郑商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助力苹果产业健康发展,将依托“保险+期货”试点建设,持续探索以金融工具服务苹果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完善配套,助力打造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