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余连斌
【农村金融时报】
随着招商信诺人寿、利宝保险、平安银行汽车金融消费中心等驻滇金融机构先后在昆明开业,加之渤海银行昆明分行正获批筹建中,生机勃发的昆明金融圈向人们展示着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已进入2.0时代。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根据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昆明市提出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加快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建设,提升金融业影响力和辐射力,全力推动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建设。
《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明确,2017年到2020年,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2021年到2025年,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特征初步显现;2026年到2030年,基本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昆明市提出力争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占GDP比重约12%,外资金融机构将达30家;上市(挂牌)企业达143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额预计达457亿元。
昆明市金融办党组书记、主任杨文志表示,“十四五”期间,昆明市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健康名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全力推动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服务好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为全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昆明市还将力争用5年时间,着力打造区域特色金融发展高地、区域要素交易服务高地、区域财富管理配置高地、区域金融人才培训高地和区域金融开放发展高地,并构建起有效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实现金融产业发展能级和资源聚集辐射功能显著增强,金融国际化程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杨文志说。
金融机构“组团”入昆明
招商信诺人寿云南分公司8月26日获得云南银保监局验收通过,9月14日正式开业。
“自昆明提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发展目标以来,我们密切关注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发展规划。近年来,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格局渐渐形成,即将成为金融机构面向南亚东南亚发展的风向标、金融活力的聚集地,这是吸引我们入驻的主要原因。”招商信诺人寿副总经理、总精算师兼首席市场官蔡廉和表示,作为昆明市第二家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我们将会加快在昆明构建保险服务的步伐,通过保险产品创新来支持云南医疗、养老等各项事业,推动昆明保险深度和密度同步发展,进一步为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十三五”以来,昆明市不断加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目前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0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7家外资银行均已在昆明市设立分支机构。
同时,昆明市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增强,跨境金融区块链平台、“出口应收账款融资”和“企业跨境信用信息授权查证”两大应用场景等业务先后在昆明试点,并正式落地。
此外,在昆金融机构还在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成功开办了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实施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和办理云南省首单自贸区外汇NRA账户结汇等业务。
“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昆明,昆明吸金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高,也预示着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迈向更高能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也将进一步提升。”杨文志表示。
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
云南易通达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通达机械)是一家销售铁路工务小型养护机具、轨道检测设备的小微企业,自成立以来,发展形势一路向好,产品销售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随着疫情防控稳定和云南省“十四五”开局铁路建设迅猛发展,今年以来,公司的订单量快速增长。但产品备货用款量持续增加,流动资金不足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
得知这一情况后,中国银行昆明美璟欣城支行向其推荐了专门为小微企业打造的“中银企E贷”“ 信用贷”“银税贷”产品,现场协助客户通过企业网银和手机银行进行贷款申请操作,1小时内就实现了贷款获批并用款。
易通达机械负责人陈先生说:“这个产品真的太好了。以后我还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办理随借随还,利息按天计算,不仅方便,还节约成本。”
今年以来,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在昆银行业金融机构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需求,首次明确指出“推广随借随还贷款”,纷纷为企业推出了在额度有效期内实现多次提取、逐笔归还、循环使用的普惠金融产品,持续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近年来,在昆金融机构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力度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及可持续性增强,普惠小微贷款“量增面扩”持续巩固,畅通的金融“活水”持续流向实体经济。
截至7月末,昆明市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693.64亿元,同比增长34.26%,高于上年同期 13.65个百分点,高于同期云南省增速8.91个百分点;支持普惠小微经营主体26.19万户,比年初增加6.61万户,同比多增2.18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