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9月20日 > 总第506期 > A8 > 新闻内容
农商银行审计模式应从“抽样”向“全量”转变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王晓晓

【农村金融时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类金融交易行为和生活习性所产生的数据正在快速增长。

多样化、多维度的数据信息为审计人员开拓审计思路和发现风险苗头提供有力的数据基础,为从海量数据里找出审计线索提供了重要抓手。

各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正积极使用大数据技术创新审计工作,加快实现审计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目前,大多数银行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系统,但也存在系统数据模型更新不及时,数据间缺乏关联性、内部数据维度不足等缺陷。

传统审计方法主要通过随机抽样方式获得检查样本,且只有在发现重大问题或关键疑点时才会进行全量排查。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使得审计模式从“抽样审计”向“全量审计”转变成为可能,从局部节点风险、人员风险、业务风险识别向全面风险排查转变,规避了抽样风险和局部数据检查的偏差,使审计评估结果更加全面、可靠。

在实际工作中,受限于工作时限与工作量,仅靠人工检查查询,很难达到预期的审计效果。现在,通过对数据的自动化、批量式查询,可以突破信息孤岛,扩大数据来源,实现了“全样本数据”分析,从内容方面满足审计全覆盖的要求。

笔者认为,农商银行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实现大数据审计在银行内部审计的应用和发展。

一是强化审计科技应用,重塑审计检查模式。大数据审计技术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重要途径,审计人员应从工作中总结审计思路和应用场景,通过思维导图绘制审计路线图,利用计算机程序固定下来,将抽象理论提炼出该风险的业务逻辑和特征码,形成审计风险数据模型,有效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实现全量式风险数据排查。

二是强化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增强内部审计力量。对于部分农商银行而言,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数据处理经验不足,难以胜任数据搜集、处理、分析和挖掘工作,缺乏同时精通计算机、数据库等IT 技术及审计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审计人员应克服畏难心理,主动拥抱信息技术,深刻理解并主动适应大数据审计模式,对银行经营管理进行全方位监督检查,发挥好常态化“体检”功能。

三是强化大数据审计考核导向,持续提升审计监督成效。管理部门应将大数据运用情况作为年度条线考核的关键指标,在审计项目中,尽可能把大数据应用融入审计全过程。例如在审计进点前,形成大数据分析报告;进点后,细化大数据审计方案;撤点时,通过大数据审计方法生成成果报告,营造一种“人人参与,时时运用”的大数据审计氛围。

四是强化内部信息互通,促成审计成果共享。农商银行应积极搭建审计部门间的交流和共享平台,拓宽大数据审计应用思路,培养审计人员学会如何灵活运用网络技术与审计工作相结合,将违法违规问题的数据表现特征,以及在业务领域积累的审计经验,形成一系列模型或程序代码,探索计算机技术在审计领域的运用途径,持续创新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方式和工作模式,不断提高审计监督效能。

作者单位:宁波宁海农商银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