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7月19日 > 总第497期 > B8 > 新闻内容
听爷爷说那些过去的事情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高逸宁 陆丹凤

【农村金融时报】

——记薪火相传三代农信人

年幼时,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高旧的红色木柜台,乡里乡亲会去那里存钱取钱。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地方叫信用社,是我们乡里唯一的一家银行。对于它,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我的爷爷,我的父亲和母亲都在信用社工作。爷爷总爱跟我说信用社里那些过去的事情,我也愿意静静地听。

农信第一代

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农业、农村、农民都期待发展,农村信用社如同广袤沃土上的星星之火,闪烁在乡村田野间,给农民带来希望。

1954年,我的爷爷加入中国共产党,近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在他的脸上刻画出一道道饱经风霜的沟壑,每一道沟壑都融入了农信的使命。他是杭州联合农商银行下沙支行前身——下沙信用社的第一任主任,是典型的老一代农信人。

那时候的农信社主要给农民发放生活贷款和生产贷款。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贷款金额跟现在相比仅是“九牛一毛”,一笔5元、一笔10元……每一笔贷款都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希望。爷爷作为信用社主任,对发放的贷款非常严谨,他对每一户都亲自上门核实,坚持大公无私、公平公正,久而久之,大家给了他一个响当当的绰号:阎罗大王。

在工作中,爷爷对自己也极其“抠门”,每一种办公用品都物尽其用,连一张小小的复写纸也反复洗晒、多次使用。就是这种秉公无私和艰苦朴素的精神,让爷爷多次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

农信第二代

那是一个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年代,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农信人靠着“三水精神”,与老百姓结下了鱼水之情。

我的父亲和母亲听从党的号召,跟随党的脚步,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了农信社。“早上一头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脚泥水”是他们那个年代农信人最真实的写照。他们遵循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走访中坐过村民家里的板凳,一同在勘察时踏过乡间的田埂,一路上相互鼓励、相互欣赏。也正是因为对农信文化的认同,他们走到了一起,是农信让他们相识、相知、相守,并且在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们用坚守与付出,诠释了农信姓农,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因农而强。

农信第三代

在杭州举办G20峰会的那年,我有幸加入了杭州联合农商银行。随着城镇化改革的步伐加快,杭州辖内的乡镇改制成了街道,农村改制成了社区,而农信人正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通过创新信贷品种,推行小额信用贷款,积极开展“农转非”过程中的金融服务,促进创业就业,用“三农精神”助推经济转型和平稳发展。我的父母从爷爷手中接过了农信接力棒,也接过了服务“三农”永恒的初心和使命,而我作为薪火相传的第三代,更应该义不容辞地把这份责任传承下去。

如今当我站在充满现代元素的智能柜员机前时,常常会想起儿时记忆中高旧的红色木柜台。既感受到时代发展带来的便捷与欣喜,更感到了肩上的压力和责任,也常常会想起爷爷的教导:把自己的价值融入农信的使命,立足岗位勇奋斗,争做出彩农信人!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