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7月05日 > 总第495期 > B6 > 新闻内容
行业热议:推动“保险+期货”转型升级 保障农业产业安全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郑源源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由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和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转型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农业、保险、期货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机构代表深入研讨农产品期货产品的开发推广,及其与保险等金融工具融合发展的前景和可行路径。

自2016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5年提出“扩大‘保险+期货’试点”,2021年一号文件强调要“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与会专家表示,从稳步扩大试点到优化试点模式,再到发挥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体现了各方对这种模式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从实践来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保险+期货”试点工作蹄疾步稳,试点地区不断扩大,参与的市场主体不断增加,涉及农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具体开展模式不断优化。在帮助农户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衔接国家农产品定价机制改革、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广大小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交易所和保险公司、地方政府等多方欢迎。

与会专家指出,当前“保险+期货”面临的几个挑战需要特别关注。一是我国期货市场交易量、容量较小,制约了试点的规模,农产品期货市场有待发展;二是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存在基差;三是场外期权存在交易成本较高、流动性不足、交易形式单一等问题,推高了保费水平,增加了相关金融机构的风险;四是保险公司仅发挥渠道通道作用,风险管理功能没有完全发挥;五是补贴资金大多是由商品交易所或者期货公司、保险公司承担,未纳入财政补贴范围等。

为此,专家们建议,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补贴力度,拓宽保费来源渠道,构建多元化的保费来源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和场内期权,大幅度提升市场效率;推动“价格保险+期货”转向“收入保险+期货”;加强政策研究,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保险+期货”方案;总结试点经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等。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我国在27个省(区)开展了930多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涉及天然橡胶、棉花、白糖、苹果、红枣、大豆、玉米、鸡蛋、生猪等14个品种,累计保障现货规模约1400万吨,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