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7月05日 > 总第495期 > A7 > 新闻内容
河南金融业 拥抱“红色大别山” 绘就绿色新天地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见习记者 曹沛原 本报记者 王松

【农村金融时报】

河南历史文化悠久,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

近年来,河南金融业在河南银保监局指导下,紧紧围绕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在推动乡村振兴,助力老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不断发力。相关数据显示,去年,河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近2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

今年4月,河南银保监局印发《河南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从八大方面提出24项举措,引领河南银行业保险业切实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质效。

大别山革命老区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其中,涉及河南省信阳市、驻马店市全境和南阳市桐柏县、唐河县共22个县(区), 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近日,记者走进新县、确山县、桐柏县三地,感受老区人民在大别山精神激励下绘就的美好生活新面貌,耳闻目睹在当地金融业支持下,大别山革命老区正焕发出新的绿色生机。

新县 红色金融历史悠长 前方路更长

河南新县,位于大别山深处,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拥有红色革命教育和绿色生态旅游双重资源的新县,每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

近年来,新县坚持山水红城、健康新县的发展定位,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美丽风景向可观收益的转化,广大群众因此受益。

这喜人的变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服务。

革命老区的“红色金融之路”

多年来,在信阳银保监分局指导下,农业银行新县支行坚持“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市场定位,切实加大涉农信贷资金投入,着力打造“五红”(红线、红馆、红墙、红区、红心)党建阵地,把党建与业务紧密结合,以“服务升温工程”为抓手,全网点创建“大别山精神银行”。截至6月底,该支行各项存款余额27.6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64亿元,其中法人贷款2.4亿元,个人贷款5.18亿元。

“我是2019年1月来到新县支行任职的。”农业银行新县支行行长郭华伟说,“当时新县支行面临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就是如何有效发掘、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将鄂豫皖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在上级领导的启发和鼓励下,我行打造了鄂豫皖红色金融文化展览馆这样一个重头项目。”

“展览馆于当年5月开始酝酿筹备,在信阳市分行的指挥运作下,10月就基本建成了。期间确定方案后,我们组成了方案组、实物组、基建组,赴安徽、江西、湖北等地,考察当地金融博物馆建设,搜集实物和史料,相当不易。” 郭华伟说。

走进鄂豫皖红色金融文化展览馆,一张张老照片,描绘着鄂豫皖革命老区红色金融发展的历程,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与人民鱼水情深的故事,那段峥嵘岁月似在眼前。

图为桐柏革命纪念馆《丰碑》雕像

当下,普惠金融开展得红红火火。鲜为人知的是,90年前,在这片“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有丰碑”的红色热土——新县,已显现普惠金融的雏形。

“1930年10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在黄安七里坪北街成立。1931年银行迁到新县新集,当年5月15日恢复营业。” 鄂豫皖红色金融文化展览馆讲解员指着一张名为“发放贷款 支援根据地建设”的老照片说,“这张图就是苏维埃银行向农民发放生产贷款的场景。”

据该展览馆工作人员介绍,鄂豫皖革命老区是红色金融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图为苏维埃银行向农民发放生产贷款

从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鄂豫皖区苏维埃银行、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到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又称鄂豫皖省工农银行)不断变迁、接力运转,始终为前线斗争提供着坚实的金融保障。

在生态园里拓“红色研学”产业链

成长于红色金融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土地上,而今的农业银行新县支行,又是如何服务“三农”小微,做好红色传承的?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从2019年开始,该支行就把目光锁定在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上,紧盯特色产业发展推出“红色旅游贷”“民宿贷”“茶叶贷”等8类“惠农e贷”产品,并通过营业团队上门服务等方式推进惠民政策落地;同时与税务部门合作,根据企业纳税额给予相应贷款额度,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通过建立中小企业名单库,一户一册,助力搜斛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绿康源生态园等发展壮大。截至目前,该支行“惠农e贷”余额7502.06万元;投放小微经营主体贷款42户,累计金额9701.9万元。

“我们在选择企业的时候,首选当地特色产业、红色文化产业、惠民企业等,以求实现民生效益最大化,同时传承发扬我们的大别山精神。”该支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魏东对记者说。

绿康源生态园位于新县泗店乡,是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园。

今年以来,绿康源延伸产业链,紧抓当地红色资源,凝练“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开发拓展红色研学基地,迎来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团队,他们身着红军装,聆听红色故事,体验集体劳动生活,品味“忆苦思甜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时下红色研学旅游正当时,每天都有上百名游客进园。”新县绿康源生态园总经理杨家升介绍,“在资金保障下,生态园在餐饮民宿、生态采摘的基础上又开辟拓展训练、红色研学和旅游等新项目。”

在绿康源发展壮大并带动周边村民脱贫致富的路上,农业银行新县支行的信贷资金一直在保驾护航。

“经过实地调研走访,我们了解到杨家升属于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返乡创业号召,毅然回乡的创业人员。在用人方面,他首先考虑当地困难户,发展的产业又具有发扬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从2015年起,我行贷款支持绿康源发展,并一直保持正常的业务往来。至今,我行先后为绿康源发放了4笔流动资金贷款,共计360万元。”魏东介绍。

杨家升的故事,是农行支持特色生态园的一个生动案例。

如今,红色资源丰富的新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感悟历史、弘扬文化、传承精神。而生长于斯的农业银行新县支行,正沿着前辈们的脚步、秉承红色金融的优良传统,推动着大别山红色革命精神得以传扬。

确山县

一把小提琴 奏响中国声音

来到确山,竹沟是必到之地。

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所在地,也是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等老一辈革命家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竹沟,每年都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竹沟也是著名的“提琴小镇”。

近年来,确山农商银行在驻马店银保监分局指导下,把传承红色基因,发展普惠金融,服务老区振兴作为行动准则,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金融支撑。

确山是人口经济总量较小的传统农业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穷则思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山县一批农民背井离乡,来到北京的一些提琴工厂和作坊力务工,他们从学徒做起,一路打拼,成长为制琴师。

2015年,确山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欢迎闯天下的确山人回老家”的发展战略,并建起提琴产业园。不少确山籍制琴师陆续返乡创业,使得西洋乐器之小提琴,“摇身”变为确山的新兴产业,并迅速带动当地群众就业。

确山这片红色土地,记载着难忘的峥嵘岁月,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竹沟师傅”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在提琴背板上飞舞,拉响新时代的美妙旋律。

目前,竹沟镇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厂和作坊有122家,年产纯手工制作各类中高档提琴40万把,产值3.5亿元左右,产品远销欧美。据介绍,以竹沟镇为代表的确山提琴占据全国中高端提琴产量的80%以上,已成为国际制琴界的知名品牌,为世界奏响中国声音。

为了让回归家乡的提琴产业留得住、发展好,确山农商银行提前做好人员、资金、服务措施等各方面筹备。该行确定金融业务一部和竹沟支行‘金燕快贷通’业务部,分别负责对接提琴公司类和作坊类两大产业类型的金融服务工作,做到跟进和服务每一家。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一曲红色经典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优美旋律,从确山提琴协会会长王金堂家的制琴车间飘出。

“我们提琴车间年产量大概在5000把左右,年产值3000万元。”王金堂介绍道。

王金堂是第一批回确山建提琴厂的企业家,他在竹沟镇小王庄村创建了自己的金鸣乐器公司,并逐步将之发展壮大。

“公司发展到现在,多亏确山农商银行竹沟支行,2017年,我从北京返乡创业,头天到家,第二天雷行长就带着行里两位同事上门,向我们介绍金融信贷产品,咨询需要提供的服务,开展评级授信。”王金堂对记者说起确山农商银行竹沟党支部书记、竹沟支行行长雷冬艳和她的员工们,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18年,当得知像王金堂这样的制琴师要回乡创业时,雷冬艳立刻向上级行请示希望能够支持全县提琴产业发展,在得到认可后,该行专门为制琴企业量身定制了一款贷款产品——“红色琴音贷”。

“创新推出‘红色琴音贷’是我行为了践行普惠金融,助力确山红色老区提琴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这款产品实行一次核定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雷冬艳说。

自此,一批确山竹沟的能工巧匠在“红色琴音贷”“贷”动下,用勤劳的双手拨动琴弦,奏出致富交响曲,使确山小提琴冲出竹沟,漂洋过海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听到中国乡村振兴好声音。

为了便于和小提琴商户沟通联系,做好服务,雷冬艳还专门建立了小提琴加工微信群,进一步拉进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由于我们的手工提琴80%以上销往国外。疫情发生后,流动资金成了大问题,是确山农商银行竹沟支行及时给予我们大力支持,把公司类贷款由单笔3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作坊类贷款由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贷款期限由过去的1年延长到3年,并且连续两次下调贷款利率。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手机银行线上申请办理30万元以下的‘e秒贷’。”

据介绍,2016年以来,确山农商银行已累计投放全县提琴产业贷款145笔、1.26亿元,贷款存量94笔、金额4825万元。

确山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提琴产业发展,是驻马店银保监分局引领辖内银行业保险业践行普惠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取得工作成效的生动诠释。

桐柏县

在红色热土上铺就绿色富民路

198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桐柏县被确认为“苏区”。

1926年,南阳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南阳支部成立,从此,红色的火种以燎原之势照亮了南阳人民的革命道路。九十多年过去,如今,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正走向一条绿色富民之路。

南阳市桐柏县位于桐柏山腹地,是千里淮河的源头,气候湿润、环境优美,适合茶产业发展,现已建成茶园面积达11万亩,茶叶年产量2200吨左右,产值5亿元以上。

如何引导当地银行业保险业激活绿色产业的致富增收效应,是南阳银保监分局重点谋划并着力解决的课题。

为此,南阳银保监分局制定了《南阳银保监分局关于推动银行业保险业优化县域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2021—2023)》,提出将实施县域金融服务提升四大工程。其中,在实施特色优势产业金融支撑工程方面,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引导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发展“一县一业”,优化要素配置,在各县市区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在此过程中,桐柏农商银行坚持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立足“三农”,服务实体,支持茶叶、艾草、小龙虾、食用菌等四大特色产业发展。

桐柏农商银行牢牢把握“产业”这个“核”,围绕“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等方面。截至今年4月底,该行信贷支持各类乡村振兴类贷款5.46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投放贷款20笔1.36亿元;支持特色农业产业经营企业8家,投放贷款11笔7718万元。

在桐柏县丹峰山茶叶开发有限公司的  加工车间内,工人师傅们正有条不紊地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2017年以来,公司大力发展红茶外贸业务,年出口红茶140吨,出口交易额达800万元。”该企业茶厂厂长程学献的底气既来自于资源优势、市场需求,也来自于桐柏农商银行的大力支持。

“自2014年3月份首次发放500万元贷款以来,我行7年间累计向丹峰山茶叶公司发放贷款6978万元,为企业成长发展持续提供资金支持。” 经常到企业调研的桐柏农商银行公司业务部负责人说,“去年,受疫情影响,企业出口业务受到一定限制,年末因需支付茶叶款,向我行申请借款。我行为支持革命老区特色产业发展,深入调查后,帮助企业渡过暂时困难,在其已有1750万元贷款的基础上,于今年2月1日向其发放一笔248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年利率4.35%。”

如今,在桐柏山区,像丹峰山茶叶公司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茶产业大有可为。

借助老区红色招牌,桐柏在传承大别山精神、挖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培育壮大绿色农业产业。如今的桐柏,红色打底、绿色发展,红绿交相辉映,共同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