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杨怡明 本报记者 余连斌 王爱静
【农村金融时报】
——部分农商银行人士就《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说开去
日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旨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办法》通过定量和定性共十项指标考核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情况。其中,定量指标包括贷款总量、贷款结构、贷款比重、金融服务和资产质量五类,占比75%;定性指标包括政策实施、制度建设、金融创新、金融环境、外部评价五类,占比25%,另设加分项、扣分项。
同时,《办法》进一步强化考核评估工作的激励约束作用。金融管理部门将把评估结果作为履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市场准入管理、金融监管评级、机构审批设立、业务范围调整等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职能的重要参考,督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
《办法》推出后,会对农商银行产生什么影响?农商银行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
近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云南通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袁跃宏,云南镇沅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王丽雅,浙江农信辖内义乌农商银行首席营销官、公司金融部总经理金小英,浙江农信辖内兰溪农商银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助理沈彦蓁。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些指标的设立?
袁跃宏:《办法》的出台将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领域,将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金融机构完善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王丽雅:指标的设立对所有银行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起到积极有效的激励作用,将会使各类金融机构想方设法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力度,创新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模式和服务产品,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局面尽快到来,使农村环境保护更加到位,提高乡村民众生活幸福指数。
金小英:指标体系涵盖了包括贷款结构、制度建设等在内的各个方面,有利于更全面评估乡村振兴工作,考核评估结果将作为人行与银监差异化监管的参考依据,有利于激励金融机构加强机制改革并更好地去落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
沈彦蓁:指标的设立能够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更全面的金融服务来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需求;体现了考核评估客观、公正、公平原则,同时根据综合评估情况对金融机构形成激励约束机制,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效能。
记者:目前贵行在完成各项指标要求的过程中,有什么优势?
袁跃宏:作为县域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多年来,我行完善了网点机构布局,培育了浓厚的支农支小企业文化,树立了具备人缘地缘优势的品牌,涉农及普惠业务市场份额均超过50%。因此,《办法》中提到的“贷款比重”中的大部分二级指标、“涉农贷款”中的存量指标等完成难度不大。
金小英:我行金融服务渠道分布广泛,下辖网点80家,有丰收驿站330家,自助银行遍布全市,服务触角延伸至城乡各个镇街;作为义乌市市民卡主办银行之一,我行发行的市民卡超过全市发行总量的60%,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积累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同时,近年来,我行持续开展走千访万活动,不断下沉服务,对接乡村振兴领域金融服务需求,积累深厚的业务基础。
例如,我行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政银村合作关系;盘活农村资产,形成丰富的产品体系;请来农村金融专业顾问,建成独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有了之前的基础,在《办法》推行后,我行将专门落实相关工作,加强业务推进,做到扬长补短。
沈彦蓁:我行有营业部1家、支行17家、分理处24家,实现了兰溪市16个乡镇街道“一镇一街道一支行”,并在各村开设丰收驿站327家,逐步建立了基础业务不出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同时,我行加强政银合作,与兰溪市农业农村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签订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记者:依照贵行目前的情况,哪些指标在落实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困难?在过渡期内,贵行会采取什么举措?
袁跃宏:目前,我行有着较大的涉农贷款存量,正是因为存量较大,后续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涉农及普惠业务增速低于金融机构平均水平。
金小英:我行涉农贷款增量逐年上升,且涉农贷款占比始终保持在81%以上,截至5月末,涉农贷款余额478.32亿元,较年初增加56.64亿元,增幅13.43%,高于全行贷款增速2.47个百分点。因此,我行在增量和占比的考核上都不存在压力。但随着涉农贷款基数越来越大,同比增量不断增加,增速考核上显乏力。
王丽雅:目前的困难宏观上主要还是农商银行的经营特点、规模水平、人员素质、功能设施等,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有一定差距。另外,农商银行经营盈利、抗风险能力较弱,需要建立乡村振兴战略信贷担保基金和风险损失准备金,以防扶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信贷失误和客观因素造成的信贷损失。
沈彦蓁:我行在供需对接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贷款结构这一指标需重点关注,后续我们也会持续推进“数据+走访”,把更多的资源倾斜到“三农”领域,服务模式上从“农户跑银行”变为“银行跑农户”。
记者:为推动《办法》有效实施,贵行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王丽雅:我行将转变经营服务观念,由支持小散家庭式金融支持向服务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转化。同时将改变经营服务方式,由线下服务向线上服务转化,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金小英:今年,我行出台《义乌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暨2021年信贷支农支小工作指导意见》1号文件,在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降低金融消费成本、做优金融服务三个方面下功夫,并根据乡村经济发展需求变化,持续加强产品创新,做好精准服务。今年全行计划新增涉农贷款80亿元。
沈彦蓁:一方面,我行将继续利用数据、协同村镇做深做实农户信息采集工作,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走访工作,做到信贷支持精准触达农场主、农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主体。
另一方面,我行加强合作产业支持。与省、市农担公司继续深度合作,同时与农业农村局联合下发推进村集体经济、农业经营主体相关的贷款产品管理办法,以金融服务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振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