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6月28日 > 总第494期 > A1 > 新闻内容
农发行四川省分行 不胜不休 让“长征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田耿文 余连斌

【农村金融时报】

“四川是红军长征三大主力经过地域最广、行程最远、时间最长、自然环境恶劣、战役战斗众多的省份之一,也是红军开展民族工作成效显著的地区,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四川人民心中。”农发行四川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董明坚定地表示,“作为四川农发行人,我们铭记长征精神不忘本,弘扬长征精神不怕难,践行长征精神尽使命,准确把握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全力做好新时代的金融支农工作。”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记者一行跟随农发行四川省分行走进四川红色革命圣地,追寻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感悟长征精神,了解红色金融在这里的发展与传承。

传承“长征精神” 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在达州万源市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纪念广场,一座以万源保卫战为主题的雕塑矗立于此,雕像中一面巨大的红旗格外引人注目。

“这座大型雕塑名为‘不胜不休’。”

现场,讲解员声情并茂的介绍着,这座雕塑长20米,高10米,宽4米,其中,红旗的面积约300平方米,这组数字分别寓意长征时期的万源:人口约20万,参战10万人,参军4万人,北上长征幸存者仅约300余人。”

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

“万源保卫战,是关系川陕革命根据地生死存亡的一场血战,不拼命不行啊!”作为这场战役的总指挥,徐向前元帅曾这样评价万源保卫战的历史意义。

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四川省达州市,不仅是万源保卫战、宣达战役的主战场之一和“三线建设”的重要区域,还孕育了张爱萍、陈伯钧等22位共和国将军。

“达州市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具备发展红色旅游的坚实基础。”农发行达州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华波向记者表示,“决战万源、不胜不休”是万源保卫战的精神所在,长征精神必须发扬光大、世代承继。

“农发行人赓续‘长征精神’的血脉传承,达州农发行在全力服务‘三农’的事业中,也形成了‘家国情怀、不胜不休’的达州农发行精神。”刘华波说。

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作为达州市的革命老区之一,曾因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为加快罗江镇发展,通川区政府依托近年来达州市旅游产业发展良好的态势,着手红色旅游产业深度开发,在罗江镇建设神剑园二期(宣达战役纪念馆)项目。

农发行达州市分行在了解该项目迫切的融资需求后,及时对接,推进项目快速落地。今年6月4日,农发行达州市分行向该项目投放首笔贷款2.555亿元,用于支持项目建设。

神剑园二期(宣达战役纪念馆)充分融入区域大环线,以缅怀革命历史,传承“长征精神”,展示现代科技文化,培养青少年“创造力”为基点,全力打造集国防科普、文化教育、民俗体验和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A级红色旅游景区和动静结合的红色研学基地。

同样是6月4日,农发行达州市宣汉县支行成功投放旅游扶贫贷款1.36亿元,用于支持宣汉县红色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该项目获农发行审批贷款金额2.3亿元。

该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游客接待中心、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红色文化体验街及配套基础设施等建设。

项目实施后,可依托王维舟纪念馆和红三十三军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开展参观学习、培训教育等活动,推动社会实践活动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巴山红军公园里的王维舟雕塑

据农发行万源市支行行长杨军介绍,最近,该支行正对接政府相关部门,准备支持万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项目,项目包括新建红色文化博物馆、红色旅游体验基地、爱国主义培训基地、改建红色旅游道路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5.2亿元,农发行拟提供4.1亿元贷款支持。

如今,这里完整的红色遗址、厚重的红色基因、深刻的红色精神,已成为达州地区最闪亮的标志和底色。近年来,农发行达州市分行在长征精神的感召与传承中,不断提升工作绩效,综合绩效考核在全省系统内连续三年排名第一,先后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农发行2020年脱贫攻坚贡献奖先进集体”“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达州市建市20周年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离达州市不远的四川泸州市,今年5月,农发行泸州市古蔺县支行向古蔺县兴城城市投资建设经营有限公司投放贷款1.41亿元,用于古蔺县“四渡赤水干部学院”工程建设。

“四渡赤水干部学院项目,对发挥当地红色资源优势,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起到重要作用。”农发行古蔺县支行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四渡赤水干部学院围绕“四渡赤水”红色旅游品牌,依托红军四渡赤水战斗遗址、红军驻地、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党性教育、红色传承教育、素质拓展教育等,是以深挖红色旅游资源,构建党史党性教育基地为目标的特色教育培训基地。

位于宜宾市的李庄古镇,抗战时期多家文化学术机构辗转搬迁至此,一大批知名学者云集于此,留下了梁思成、林徽因等文人墨客、爱国志士工作学习生活的痕迹。因此,李庄古镇被称作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四大文化中心之一,也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对于李庄古镇来说,悠悠岁月和抗战故事所沉淀的精华是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实施古镇升级改造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特殊的文化抗战史。

农发行宜宾市分行在了解到李庄古镇有进一步打造抗战文化纪念馆及整体提升改造的需求后,迅速形成了以领导班子带头营销、项目专攻小组具体落实的专业团队,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及时审批7.32亿元中长期项目贷款,支持李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投放贷款3亿元,保障了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

“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支持,是农发行的使命和担当。对于农发行四川省分行来说,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我们都永远在路上。”董明如是说。

赓续“红色血脉”服务乡村振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农发行四川省分行致力于四川“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助力四川经济社会和民生事业发展,弘扬“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巴山大峡谷位于大巴山南麓,川渝结合部达州市宣汉县境内。宣汉县曾属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地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了让巴山大峡谷片区群众尽快走上致富路,宣汉县深挖旅游资源禀赋,倾力打造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项目,走出一条贫困山区依托文化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巴万高速公路全线通车,革命老区焕新颜

农发行宣汉县支行自2015年以来,先后通过重点建设基金和贷款方式,累计投放20余亿元扶贫信贷资金,为景区建设注入金融“活水”。同时,该支行通过执行优惠贷款利率、设置较长贷款期限和前少后多的还款额方式,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还款压力,为景区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景区开发之初,我们支行全力开启‘白+黑’‘5+2’工作模式,分工协作;发扬‘长征精神’,不胜不休,在短短一个月内便将8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落实到位,19395人搬入新家园。”农发行宣汉县支行副行长张利华告诉记者。

易地搬迁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安置房及其附属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在农业政策性金融力量的支持下,巴山大峡谷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雄关变通途,穷区变景区,景区变富区,土房变金宅……

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一、二期项目的建成运营,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景区发展带动周边群众致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创新了发展模式。

“景区开发以后,旺季时这里游客爆满。我们的营业收入大幅上升,年营业额可达百万元以上,比过去好太多了。”在通往景区路旁的渡口燕子酒楼,女老板雷霏对记者说。

在景区的周边,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小楼有序排列,与周边景区融为一体。店铺的经营者大多是之前搬迁安置过来的居民,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幸福和安宁。

“巴山大峡谷景区已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国规模最大的文旅扶贫示范区。今年,景区预计将实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直接带动片区和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景区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艰苦的革命实践中,广大红军战士的意志品质、理想境界、团结合作精神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进而凝聚成为伟大的长征精神。”一位长期从事党史研究的人士是这样总结长征精神的:长征精神作为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发扬和传承,凝练成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开拓进取、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农发行四川省分行正是在长征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不胜不休”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心,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带动区域农民增收致富,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活力,助推区域乡村振兴。

记者获悉,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农发行四川省分行把推动业务发展作为最大实事来办,在开展好“春季攻势”的基础上,从5月至6月开展“夏季攻势”行动,打好贷款投放、支农资金筹集和项目营销“三大战役”,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截至6月22日,农发行四川省分行全行投放贷款569亿元,贷款余额3314亿元,比年初净增310亿元,净增数列全系统第2名。

“农发行四川省分行将大力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主动融入地方发展新格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董明表示。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