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川淮
【农村金融时报】
——读王春新书法牋
王春新,1958年10月出生,河南永城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国际交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研究员,武警美术书法研究院研究员。
行书蔡邕论书二则 137cm×69cm 纸本 2020年
写字写出了一种纯粹,写出了一股诗情,写出一种斑斓,这就是王春新书法。在众多的书法展览上,见到他的书法就会给你印象极深的感觉,是书写中的那份儒雅,一种让人感动的清新,还有从笔迹中透出的认真与沉着。春新,春色如新,春意盎然。
他的书法熠熠有生气,自有一种军人的精神与儒雅的书卷意。他写字多年,取法魏晋二王,变古意为自己,不激不厉,温润自在。读他的书法,就能感受那种纯粹和执着,这在当下的书坛不多见。
书法是写心情,更是写自己的意境,书人合一,书情缱绻。刘熙载说:“学书者有二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王春新书法中“观物”“观我”同在,他把书法的学习与创作实践作为自己身心修养的方式,锲而不舍,书人同一。他书中的“秀”是他作为军人内心深处对一种完美的追求。
和王春新先生认识数年,就是书法的缘故。军旅书家认识不少,他是一个特殊,身为将军业余时间笔耕不辍,他的书法有一种自我的状态,来自传统的滋养,来自他这样的人。
我仔细地阅读他的书法,他的自作诗,他的手札,他的大字,他的十二条屏。一贯地力道,优雅的力道。布局清新优雅,线条凌厉爽利,含蓄蕴藉,刚健婀娜。
书法是“证道”的一种方式,落于纸间的书法,印证着你与传统的关系。春新先生的书法就是对自己的“证道”,与传统丝丝联系,在二王序列不同的大家中寻找自己的所需。他化刚为柔,化气为神,“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
王春新的作品集《问道六十年》是对自己创作历程的回顾,是对自己“证道”,是在自问。这本作品集收录了他不同时期的作品,更有不同书体,不同形制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全面,他的探索。
喧闹的书坛归于沉静之际,不问其他,只是写字。书法之道多元,不同人喜欢不同的书体,不同的格调,他也只是在写字中“证道”。
张怀瓘说:“流芳液于笔端,忽飞腾而光赫,或体殊而势接,若双树之交叶,或区分而气运,似两井之通泉,麻荫相扶,津泽潜应,离而不绝,曳独茧之丝,卓尔孤标,竦危峰之石,龙腾凤翥,若飞若惊”读春新先生书法,对照古人之语,何其似也!何其真也!
人虽过六十,王春新却在书法中体现出的刚健雄丽,勃勃而有生机,可见其学书如追道,道行悠远,追求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