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6月14日 > 总第492期 > B7 > 新闻内容
银行应提升内审工作质效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曹瑜

【农村金融时报】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是贡献银行利润的中坚力量,信贷资产的质量更是关系到商业银行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恰当、合理实施审计程序、揭露风险、消除隐患,促进信贷资产质量与效益的双向提升。

实施风险评估

银行应从如下几方面运用宏观环境分析模型,实施风险评估:

一是了解被审计机构外部宏观政策环境。主要包括当地金融监管环境及其相关政策,行业导向。了解当地政府对鼓励类行业、限制类行业、禁入类行业的划分,进而明了哪些企业应该进入,哪些企业应该退出,哪些存量客户存在一定风险。在实施审计程序前,应形成初步的风险判断。

二是了解被审计机构所在区域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与状况、社会经济结构,主要产业类型;判断是轻资产科技型企业还是传统制造型企业。结合被审计机构的客户结构分布,判断是否与实际情况相一致,对后续风险的缓释形成预估。搜集并分析行业及同业发展数据,掌握信贷业务热点及风险点。

三是了解被审计机构所在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及其年龄分布,社会的流动性,文化传统、价值观、消费理念等。结合被审计分支机构个人贷款年龄分布,业务品种,对业务结构合理性形成初步预判。

四是了解被审计机构的技术环境。包括业务模型的一般性控制设计是否合理。新型、重要、大额业务的控制是否有效,是否得到一贯执行。

进行实质性审计

如果内审部门只审计被审计机构内外部环境,则不足以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这就要求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实施实质性审计:

一是评价被审计机构的内控制度。核查其是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是否进行审贷分离;业务办理是否得到授权;贷款责任制度是否落实;贷款程序是否合规;是否持续进行风险监测。

二是通过各种方式实施实质性审计。首先,应查阅被审计机构会计账目资料,信贷资产账务设置和科目核算是否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是否及时进行更新调整,入账金额是否与实际一致。其次,应检查贷款发放资料,关注三查制度落实情况,从形式合规转向实质合规。例如,结合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测算企业的营运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判断企业诚信状况,发现并揭示贷款发放单位可能存在对借款人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市场前景的评价,从而忽略客户潜在的信用风险。最后,应多角度、多维度实施审计抽样。

着重实施细节测试

对于关系到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领域,如不良资产、潜在不良资产,内部审计人员应着重实施细节测试。

对于传统四级分类贷款中的“一逾两呆贷款”,即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五级分类贷款中的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内部审计人员应给予重点关注。

对于有表内或表外应收利息的贷款户,表内欠息90天以上,贷款已经存在一定潜在风险的,被审计机构如果存在贷款展期、借新还旧,内部审计人员应关注可能存在掩饰资产质量的风险。

对于已核销贷款,内部审计人员应关注核销贷款是否符合核销条件,手续是否齐全、审批权限是否得当,责任人处理是否落实等。

对于用资产抵偿债务的贷款,内部审计人员应关注几个方面:一是抵债资产的价值评估程序是否合法合规,估价是否合理,是否经法定机构评估,是否存在低值高估的情况。二是抵债资产的保管是否落实,接受手续是否明确,账务核算是否准确。三是抵债资产的处置机制是否健全,处置价格是否公允,接受对象是否为关系人。四是抵债资产处置后的损益核算以及相关责任人是否落实。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支柱,而目前信贷资产仍然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目标不是消除风险,而是管理风险,在揭示风险的同时,提出缓释风险的可行性建议,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

作者单位:浙江萧山农商银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