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郑源源
【农村金融时报】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助力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同时统筹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银行业保险业保持了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在银保监会近期召开的监管重点工作新闻通报会上,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梁涛表示。
持续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近年来,在监管引领和各项政策共同支持推动下,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能力不断提升,信贷供给取得了“增量、扩面、降本、提质”的多维度平衡发展,特别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连年高速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5.94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9万亿元,同比增速31.8%,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9.8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2796.01万户,同比增加550.66万户。
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一级巡视员毛红军表示,与2017年底相比,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贷款户数都增长了1.2倍左右(贷款余额增长119.3%,贷款户数增长120.5%),增长速度非常快,反映出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正在有效改善。不过她也指出,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感受来看,融资难,特别是信用贷款难、首贷难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毛红军表示:“要实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总结的经验就是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协同发力:内部是银行机构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外部是要继续加强政策支持,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具体来看,一方面是银行机构要完善内部体制机制,真正做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引导银行基层对小微企业“敢贷”“愿贷”,归根结底是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内生动力问题,包括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中对小微贷款给予优惠,提高普惠金融指标的考核权重,实施专项考核激励,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加大不良贷款处置核销力度,落实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对小微企业做到“能贷”“会贷”,关键是银行要加强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包括结合自身特点找准服务定位、做实普惠金融事业部等专业机构体系、运用科技手段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断创新产品服务模式。
另一方面,各相关部门应强化政策协同,构建起良好的外部环境。银保监会在资本计量、贷款风险分类、不良容忍度等方面提出差异化安排,对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提供激励。同时,货币、财税方面,有关部门出台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以及对小微企业贷款合同免征印花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并设立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外部风险分担方面,进一步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信用保证保险的增信分险作用;信用信息共享方面,各部门继续开展“银税互动”,推动各地建设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共同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银保监会将继续强化引导推动。近期我们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十四五’期间继续支持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和结构优化。”毛红军表示。
对个体工商户精准“滴灌”
个体工商户在繁荣市场经济、扩大社会就业、方便群众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梁涛表示,为精准“滴灌”个体工商户,去年以来,银保监会开展了多项针对性工作,包括对存量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加大增量贷款支持、增加信用贷款投放、降低融资成本等,实现个体工商户贷款“量增、面扩、质升、价降”,帮助个体工商户恢复发展、增强活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截至今年4月末,我国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5.4万亿元,同比增长27.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5.8个百分点;贷款户数达到1870.31万户,同比增长377.24万户;信用贷款余额9044亿元,同比增长63.93%。今年前4个月,金融机构新发放的普惠型个体工商户贷款平均利率约6.2%,较去年的平均水平下降超过0.3个百分点,去年初以来,累计下降已超过1.3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融资负担在不断降低。
据梁涛介绍,接下来,银保监会将围绕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总体目标,保持工作力度不松,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个体工商户质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并将政策适用范围扩大覆盖至包括货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网店店主等个体经营者,鼓励银行对已延期的贷款通过正常续贷流程继续给予支持,确保政策平稳过渡。
二是围绕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持续加大个体工商户贷款投放,增加信用贷款支持力度,不断拓展贷款覆盖面。
三是推动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平台,指导银行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有机整合公共信用信息和内部金融数据,改进业务审批和风险管理,开发小额信用贷款产品,提高服务长尾客户的效率。
四是丰富普惠型保险产品业务,深化银保合作机制,探索创新符合个体工商户实际的保单融资产品,提供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服务。
全力支持乡村振兴
银保监会一直高度重视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十九大以来,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不断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力度。
截至一季度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0.7万亿元,连续多年实现持续增长。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达到8.1万亿元,同比增速19.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7.4个百分点。2020年农业保险保额4.1万亿元,同比增长8.6%,支付赔款616.6亿元,同比增长10.1%,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毛红军表示,今年全国“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6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乡村振兴促进法》,是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的法律体现,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银保监会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
具体包括: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引导信贷资金优先供给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强试点示范,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