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泽轩
【农村金融时报】
新冠肺炎疫情对乡村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乡村旅游收入锐减、乡村旅游企业经营困难、乡村旅游总量有所下降。克服疫情后乡村旅游业发展不足问题,需要从乡村旅游各产业链主体自救、政府救助、金融扶助发展路径进行强化,从而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
强化乡村旅游产业链主体自救
乡村旅游产业应采取多种措施,实施自救:
一是抓住乡村振兴热点,塑造旅游品牌。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在融媒体平台召开招商推荐会、研学旅行等方式,加强宣传力度。
二是加大乡村旅游模式创新,要通过农耕文化、山水景观、康养娱乐,建立乡村旅游示范村,既加快新时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为当地村民解决收入问题。
三是精准开发乡村旅游线路。疫情发生以后,“无缝式链接”的精准旅游线路愈加重要,要积极开展“家乡人旅游家乡”活动,开发全域旅游精品线路,让广大游客动起来游起来,激活旅游市场经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
四是改造餐饮模式。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应积极治理乡村旅游环境,为乡村旅游供给绿色有机农产品,杜绝将野味餐馆作为旅游特色,让生活和生产回归健康。
强化对乡村旅游企业的救助
针对乡村旅游基础薄弱以及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的情况,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救助力度:
一要强化制度性政策救助。要加强对疫情后乡村旅游企业进行施救,按照文化旅游及财税部门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各项制度性政策救助。
二要强化财政资金救助。要进一步做好乡村旅游稳企就业工作的支持,通过设立各项旅游专项奖励基金,提振文旅企业信心,助力乡村旅游行业复苏发展。
强化金融机构资金扶持
金融机构应逐步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从服务、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
一是增强乡村旅游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要采取多种方式,量身打造旅游产业新产品,着力解决乡村旅游产业链中主体的融资问题;要创新乡村旅游业大型综合项目信贷融资模式,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乡村旅游企业,探索银团贷款模式;对于运作比较成熟、未来现金流较稳定的项目,积极开展对上下游企业的产业链融资,创新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不动产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景区收费权、专利权等权利质押贷款产品,突破传统金融的抵押担保方式;对于季节性强的乡村旅游企业,要通过优化还款方式等提高贷款产品与企业经营特点的匹配度。
二是发展旅游多样化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强与文旅主管部门的对接服务,通过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加强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嵌入,为平台客户提供包括支付结算、消费信贷、旅行社保证金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三是要建立共享机制做好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通过对接支付平台与景区收费平台,为景区提供多渠道支付方式;要通过智慧景区解决方案,提供智慧景区门票管理系统、景区商户全渠道管理支付系统、智慧停车应用、智慧消费等综合性服务;要通过“多予、少取、普惠”,切实解决旅游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做好旅游企业金融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西峡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