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川淮
【农村金融时报】
——读吴云斌和他的书法
吴云斌,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生导师。
草书陈毅《青松》68cm×138cm 纸本 2020年
赏读吴云斌的书法,我感觉江南才子自可以是“二王”沿承的一脉,重庆的巴山夜雨江河纵横也可以造就“二王”的遗风余脉,同时,远古的金文草篆及章草风味兼杂其中。吴云斌当下的书法,就是比较纯粹的“二王”书风,细观之杂融米芾、董其昌的笔意,更有一种来自传统多样的滋养。已入天命的他,在阅尽无数江山人物,看过不少书坛新潮之后,书法进入一种心灵上的回归状态。心不争锋,笔不拗倔,人不倨傲,自趋风规自远之路,便笔下留一份温润,心上多一份宽裕,随性随笔,随意随心,书法写到这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便就只是写给自己了。
我对吴云斌的印象首先是作品,其后才认识了这个人。作品是缘,从作品可以看脾气,看气质。我们十年前在一次研讨会上认识,一见如故。而认识他的作品,则是在2000年前全国第六届、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和全国第七届、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上,当年的作品就带着一种新意跳入人的视野里,潇洒而不乏清秀,灵动而蕴藉厚朴。作为一个成熟的书法家,在几十年的摸索中,他是在不同的书体中体悟着书法,体悟书法中的哲学。从他过去和现在出版的作品集,再从不同的国展集子中能够看到不同的探索,不同的会意。
吴云斌的创作状态是对传统虔诚追求中,不懈地在碑帖的转换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种形式意味。书法入古出新,入韵追味,没有入古,就不可能笔下有内涵。他的笔下既有富有装饰意味的中山王器铭文篆书,也有章草、“二王”的书风,用笔之路相当地开阔而不是矜持。古典传统于他来说,成为了一种背影,一种血肉。他兼收小篆卜辞、汉碑篆额、钟鼎文字,又孜孜于“二王”、米芾、杨凝式、董其昌,灵动回环,刚健婀娜。
书法写到了一定的时候,不是传统继承的问题,而是传统的化解。吴云斌对于传统的理解与打磨,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练。经验的累积与创作实践的累积,都使他处于一种游刃有余的状态之中。他的书法从来没有朝着激进的个性化突出的路子上走,而是一步一步在传统中提炼吸收,在继承中发挥自己内在的个性。
吴云斌是一个在书法的创作上讲究形式的书法家,但他的形式始终是和表现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是建立在自己的美学观与创作观念之中,在一定的程度中,书法绝不是唯形式而形式的纯形式,而是通过形式阐书法的深层意蕴。在他的作品中,没有看到拼贴,也没有看到染色,而是一种朴素的形式,一种纯粹的自然。
吴云斌把重庆作为了自己创作的田野,坚守在那里,写自己的字,读想读的书,收集自己爱好的古今雅玩,一如静水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