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4月26日 > 总第487期 > A1 > 新闻内容
“保险+期货”应建立长期补贴机制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郑源源

【农村金融时报】

——访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风险管理中心主任张峭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提到“保险+期货”,并提出要稳步扩大试点。随着今年生猪期货、花生期货正式挂牌交易,“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和试点范围越发广阔。但在几年试点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本报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风险管理中心主任、研究员张峭。

记者:就目前试点的情况来看,“保险+期货”模式还存在哪些现实问题和挑战,请您从行业角度分析一下。

张峭:一是“保险+期货”项目还未正式纳入政府的补贴范畴。“保险+期货”长期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项目的资金来源,即保费来源。

就试点的情况而言,“保险+期货”的保费大部分由各大交易所出资支持,有个别地方已经纳入到地方政府的补贴范围,但大部分地区尚未纳入,尤其是没有纳入中央财政的补贴范围。虽然目前交易所资金支持的力度很大,但这并不是“保险+期货”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只能将其作为试点来支持。

二是我国农产品期货种类不多,交易规模有限。从交易所的角度来说,“保险+期货”最终是要将风险放到期货市场对冲,把风险分散给期货市场的投机者或是投资者。

目前“保险+期货”还是小范围试点,期货交易市场还可以容纳,如果做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的容量还需要逐步扩大,而这是一个长期缓慢的发展过程,目前大宗农产品即便是有补贴来做“保险+期货”,期货市场也无法容纳。

三是对于农户而言,其承担的风险并未完全转移。由于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基差,现在“保险+期货”保的都是期货主力合约的价格,而不是现货价格,因此这部分基差风险就留给了农户,导致很多农户对“保险+期货”的体验感并不好。

同时,保险把系统性风险由农户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又转移到期货市场。这个过程中,保险并未发挥其风险分散的作用,只是充当了通道。

虽然相对而言,基差风险是一种可保的随机性风险,但是目前保险公司很难将价格风险转移到再保险市场或是期货市场。

记者:为促进“保险+期货”模式可持续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张峭:首先,“保险+期货”是中国特色的价格风险管理创新模式,政府应鼓励支持“保险+期货”的发展,不能由期货交易所补贴全部保费,应纳入政府财政补贴范畴,同时拓宽保费来源,由多方参与其中,从而形成长期的补贴机制。

对于大宗农产品,中央财政补贴比例可以适当提高。目前,已有部分地区通过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以奖代补的方式,将“保险+期货”列入中央奖补试点,保费由各级财政及农户按比例承担。对于没有期货品种的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由于没有期货市场来对冲风险,容易造成巨额赔付风险。这种风险类似巨灾风险,因此可以参照巨灾风险基金建立价格风险基金。

其次,逐步增加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品种以及“保险+期货”试点的品种,进而推动期货市场的容量逐步扩大,这实际是一个互动过程。

再者,建议“保险+期货”的保险标的为现货价格。由保险公司承担期、现货之间的基差风险,并通过再保险市场分散风险,把系统性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通过分散和转移两种途径来化解全部风险。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