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4月05日 > 总第484期 > A3 > 新闻内容
农业银行 四大举措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李建菲

【农村金融时报】

金融机构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破解农村金融服务的难点痛点,提高农村金融可获得性,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对此问题,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张青松在近日召开的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农业银行的相关部署。

张青松表示,解决好“三农”县域领域普惠金融发展问题、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是农业银行的责任所在。农业银行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2021年经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将从四个方面具体落实:

一是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信贷投放,确保实现“两高于、两提升、一稳定”。张青松解释,“两高于”指确保县域贷款增速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农业贷款和乡村产业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县域贷款平均增速。“两提升”,指确保县域个人贷款在县域贷款占比提升,让更多农民受益;加大对部分重点地区省份的信贷供给,确保这些地区县域贷款供给充足。“一稳定”,指保证脱贫县的帮扶政策和贷款增速基本稳定,实现信贷投放力度不减、资源投入力度不变、帮扶政策力度不减。

“我们不仅要保证‘三农’县域整体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增速,还对特别需要支持的结构性指标做出明确的承诺和界定。”张青松表示。

二是强化科技赋能“三农”金融服务,让服务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的翅膀”是今年农业银行频频提及的热词。此前,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谷澍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已对此做过阐述,农业银行将通过金融科技手段赋能渠道和产品创新,进而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过去几年,农业银行提出“通过数字化改革再造一个农业银行”,其中,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是重要一环。例如,农业银行着力将手机银行打造成为提供数字化服务的“新银行”,配合该行的小额网络融资名品“惠农e贷”,让农户通过手机银行采集信息、通过数据建模进行信贷决策核定信贷额度,最终实现贷款随借随还,并额外享受其他配套服务。

截至目前,农业银行“惠农e贷”余额已超过4000亿元,一季度将再增加900亿元。今年至少增加1600亿元,惠及三四百万农户。

同时,农业银行通过县域生产端、消费端、公共服务和政务端,利用科技手段解决涉农主体生产经营的管理难点和痛点,助力提升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信息化水平。

据张青松介绍,该行力争全年新增涉农数字化场景5000个以上,通过为农民推出手机银行“掌银惠农专版”、整村推进的方式建立“掌银示范村”等方式,持续提升数字化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三是构建“五位一体”的服务渠道。“五位一体”是农业银行金融服务渠道建设的特色模式,指“人工网点+自助网点+惠农通服务点+互联网线上渠道+移动服务”五位一体。

农业银行在全国有2.3万个线下网点,有7000多个在乡镇一级。这是该行服务乡村振兴的根基。张青松表示,渠道建设方面,农业银行今年的工作重心是把更多的网点通过拆迁重整的方式转移到乡镇,同时继续完善自助银行服务,增加惠农服务点。例如,农业银行计划在西藏新增加100多个网点,向海拔4000米以上的牧区延伸金融服务。

四是完善“三农”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农业银行迅速响应落实。

据张青松介绍,农业银行在原有三农事业部架构内,总分支行都设立了乡村振兴金融部,层层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层层压实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导责任,总行统筹、省市行推进、县支行落实,着力打造“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家型干部队伍和优秀金融服务队伍。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