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春仲
【农村金融时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并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
笔者认为,国家之所以重视和发展“数字金融”和“数字乡村”,是想在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让乡村更富、更美、更和谐、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商银行来说能有效提升服务能力、降低服务成本,促进业务发展,提高客户满意度。
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在农商银行得到了普遍应用,效果较明显。但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中还存在基础比较薄弱,产品较少,创新不够、普及率不高等问题,很多数字金融产品需要依靠省联社金融科技或其它科技公司来支撑。
未来的数字普惠金融将成为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和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农商银行要坚持把普惠金融作为整体战略转型的重点方向,并注重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中的运用。
首先,应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新发展理念。农商银行应充分认识到数字普惠金融是服务乡村振兴,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现实需要;要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宣传,夯实其发展基础,大力普及数字技术和金融知识,引导农村居民提高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要制定新的发展目标,积极引进和创新数字金融产品,努力实现建设普惠银行、零售银行、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和百姓银行“五大银行”的战略目标。
其次,应将数字金融与数字乡村有机结合。在数字转化过程中,农商银行要全面开展“党建共创、金融普惠”活动,以党建为引领,以农商银行为中心,使政府、农户、商户、小微企业有效整合,实现多方共享、相互融合、价值创造、共利共赢。一是实现基础客户信息全覆盖。从有关部门导入全县全部乡镇、村、组及村民户籍信息,为开展覆盖式走访、加强网络化服务和“数字乡村”提供可靠依据。二是实现“数字金融”转化为实效。通过客户信息采集、入户评级授信,发行便民卡、福祥e贷、手机银行、安装e支付、助农终端设备等,把数字普惠工作成果转化为当前见效、长远有利的客户基础和经营成效,使数字普惠金融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此外,应大力引入新科技促进转型发展。农商银行应紧抓金融科技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全面开展新一代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以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为契机,不断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的运用,积极推进金融科技项目转化,运用科技手段赋能实现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惠民利企;要着力提升区域、涉农等领域金融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如在网点布放智慧柜员机,方便客户在智慧柜员机自主办卡、办理卡激活、电子现金、密码修改等业务;继续大力推广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线上银行、移动银行等,建设线上预约系统,小微信贷移动平台系统等新科技;着力运用数字化技术改造现有的渠道、信贷、存款、营销、风控、运营体系,更好地为县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服务。
作者单位:湖南祁阳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