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3月22日 > 总第482期 > A2 > 新闻内容
让信贷资金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苏畅

【农村金融时报】

——由花样繁多的“噱头”消费贷说开去

“校园贷”“医美贷”“租金贷”“培训贷”,近年来名目花样翻新的信用贷,究竟是更加人性化的金融创新产品,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宣传噱头,抑或是一个又一个“消费坑”?

业内人士表示,不论是“彩礼贷”还是市场上一度火热的“二胎贷”“婚庆贷”,归根到底只是名字不同,本质上就是给消费贷产品起了个“噱头”名字。扫描产品二维码,页面跳转出“手机快活贷——零花钱”页面,就能说明这一点,部分区域银行不过是“因地制宜”,精准推出了一款直击用户眼球的“剁手”金融产品。但此举不免有诱导过度消费以致过度负债之嫌。消费者需要擦亮双眼,识别金融机构这些“花招”背后的真面目。

是噱头 还是产品创新?

近日,江西某银行推出的“彩礼贷”贷款业务引发热议。“彩礼开销不用愁,‘贷’来稳稳的幸福”这是“彩礼贷”的宣传口号。根据银行贷款宣传海报显示,“彩礼贷”最高可贷30万元,最长可贷1年,年利率低至4.9%。用途方面,海报也明确标示了“新婚旅行”“购车”“购买首饰”“购家电”等“彩礼”项目。

房贷、车贷大家可以理解,但以“彩礼”为名目吸引消费者贷款,这样的做法是否有助涨天价彩礼风气之嫌?除了价值观倾向性引发争议,其合规性也令人质疑。是噱头,还是产品创新?

记者注意到,通过扫描海报二维码,页面跳转为该银行“手机快活贷——零花钱”页面。该贷款的申请条件之一是贷款情侣一方需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对于银行来讲,针对结婚所办理的贷款,是否存在风险?

有媒体致电该银行客服,对方回复称,网上说的“彩礼贷”是指该行推出的,通过网上银行进行办理“零花钱”贷款,的确包含有“彩礼贷”这项业务,但具体政策还未制定下来。在引发网络热议后,已将“彩礼贷”相关信息撤回,后续可能会有变动。

虽然受争议的“彩礼贷”贷款业务已被撤回,但江西这一银行实打实赚了一波热度,在漩涡之中迅速成为“网红银行”。有其它银行工作人员戏称,将平白无奇的消费贷包装成“彩礼贷”进行宣传,用吸引眼球的词语来博得关注,真不失为隐秘而“巧妙”的营销方式。

值得关注的是,贷款申请条件包括一项“情侣一方需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这种以职业维度对特定人群提供消费贷的产品,此前也有银行尝试。如,去年11月,国有大行东北省份某支行配合记者节,发布了“记者e贷”,活动期间贷款年利率为3.85%,非优惠期间,该产品的年化利率为4%。同时,该产品仅针对当地在编记者,并且工作单位需符合银行的准入条件。

此外,市面上还有银行针对医护、教师、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金融机构从业者等职业人群创新推出的贷款产品。盘点上述信贷产品会发现,这类产品的利率往往在4.5%左右,并不是很高,并且这些目标客户群体具有行业特殊性,有一定的还款能力,信誉度较高。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职业类贷款由于其面向特殊行业,从业者素质高、信用好,能够做到更好的风险控制。因此整体定价、审批上都有优惠,基本只需要信用担保即可,风险可控。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银行如何做好相关产品用途和流向的监控。尤其注意,是否违规流向楼市、股市等。

警惕消费贷款引发的风险

对于银行来讲,针对结婚所办理的贷款,是否存在风险?对此,一位金融行业研究员表示,从金融业务角度来讲,“彩礼贷”无异于“结婚分期贷款”,是婚前购买家电、装修、旅行等消费行为的分期贷款。目前,我国消费贷款、消费金融行业基本涵盖相关的消费场景,关键是警惕消费贷款引发的风险,防止贷款被挪用至其他用途。毕竟婚房对结婚人群来讲,也是刚需。像宣传可以用来解决婚礼开销的 “彩礼贷”,也不能排除有流入房地产市场的嫌疑。

当前,监管机构在严查消费贷款流入“两市”,尤其是针对各种消费贷、创业贷、经营贷流入房地产市场。

1月29日,上海银保监局印发《上海银保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管理工作的通知》,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首付款资金来源和偿债能力审核、借款人资格审查和信用管理、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管理、信贷资金用途管理、房产中介机构业务合作管理、风险排查等方面。

2月,北京银保监局再次发布《关于加强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通知》,要求严格实施贷前调查,尽职落实贷后管理。

3月12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印发《2021年上海信贷政策指引》。文件强调,金融机构要严格审查贷款人个人信息的真实性,切实防范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应积极展开相关自查工作,要追溯信贷资金流向,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让信贷资金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在这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注意,禁止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消费贷款,诱导消费者过度超前消费。

金融消费者也应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去年12月29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也曾发布风险提示,金融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避免过度借贷。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