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泽轩
【农村金融时报】
农商银行是县域金融扶贫的主力军。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是农商银行的责任担当。在稳定脱贫过程中,贫困边缘户存在致贫风险,已经脱贫的人口可能会因病、因灾、因残返贫,这就需要农商银行树立支持稳定脱贫的角色定位,发挥好稳定脱贫“输血”与“造血”作用。
支持稳定脱贫的制约因素
笔者认为,农商银行支持稳定脱贫的制约因素包括如下几方面:
一是扶贫产品单一,支持稳定脱贫的创新服务动力不足。目前,县域农商银行金融资源主要聚焦在县域和乡镇所在地,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深度、广度不够,金融扶贫产品单一,贫困村、贫困户可获得金融服务少,有效金融服务需求受准入门槛、商业化、效益最大化等因素抑制,整体助推稳定脱贫攻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
二是缺乏项目跟进,导致信贷需求减弱。基于资源禀赋约束,贫困地区产业主要集中于种养殖业,产业结构单一,加之农业弱势产业叠加因素影响,造成当前扶贫涉农企业、农户等承贷主体缺乏投资意向、缺少配套项目跟进。还有部分贫困户因为生产能力不足,还贷能力较弱,怕用了还不起、被追债,对银行信贷资金需求减弱。
三是承贷能力较弱,缺少金融支持着力点。在稳定脱贫过程中,大量的贫困边缘户存在致贫风险。特别是留守人员文化水平有限,金融工具运用能力不足。
四是缺少政策配套,金融产品与贫困乡村产业发展吻合度不高。现行针对稳定脱贫的金融产品基本上是围绕“贫困户”群体制定的,产品单一、额度偏少,对稳定脱贫户创业需求制定的金融产品少,对农户非生产性经营资金需求缺少相应贷款品种,难以满足稳定脱贫户多元融资需求。
支持稳定脱贫的途径
农商银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支持稳定脱贫:
一是保持稳定脱贫政策措施衔接。农商银行要根据稳定脱贫的总体部署及乡村振兴战略,适时优化调整稳定脱贫的制度安排,统筹谋划后续政策措施,建立有序创新和风险可控的稳定脱贫金融服务体系,满足稳定脱贫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依托金融扶贫信息管理系统对即将到期贷款和逾期贷款进行亮灯预警,并向县、乡、村发送预警信息,提示致贫、返贫风险,助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管理机制有效运行。
二是满足扶贫产业的金融需求。农商银行要细化金融助推稳定脱贫攻坚的措施,推动稳定脱贫金融政策“特惠”与“普惠”同行。要坚守扶贫信贷的市场定位,从有效供给的角度落实好扶贫金融需求。要紧盯经济发展的趋向,找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和重点,依托产业扶贫优势,开发适合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以产业扶贫带动贫困地区脱贫增收。
三是稳定金融扶持模式。农商银行要结合政府产业扶持规划分类,细化优化稳定脱贫金融支持措施,依托原有的“公司+基地+信贷”模式,把自身优势与扶贫措施结合起来,增强金融助推稳定脱贫攻坚主体作用;要根据不同发展条件确定产业扶持方式,对有资源、有劳动力但无发展门路的返贫人口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对因学致贫和缺少技术的返贫人口开展教育扶贫和就业创业扶贫;要通过大力开展扶贫小额信贷、生源地助学贷款、妇女创业贷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信用救助等,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或出现新的贫困人口。
四是做好扶贫信贷的风险防范。农商银行要密切关注扶贫领域的金融风险。对有贷款需求的农户进行有效、客观地分析,精准授信,树立靠发展解决问题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