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1月25日 > 总第476期 > A7 > 新闻内容
《2020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
移动支付渐成主流 安全风险仍需关注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田耿文

【农村金融时报】

近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了《2020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2020年,有74.0%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较前一年提高4.4个百分点;借记卡账户和第三方支付账户仍是用户移动支付首选的账户类型;二维码支付是移动支付用户最常使用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用户对客户权益保障措施的期望有明显提高,用户使用移动支付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隐患问题依然备受关注。

“移动支付因其便捷性,出现快速增长,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疫情的影响会让这一趋势发展得更快。”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张海洋告诉记者。

移动支付成为主流

近年来,我国的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其服务范围也随之扩大。

按照报告提供的数据,近四分之三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这足以说明,移动支付已经被大多数用户接受,成为消费者日常使用的主要支付方式。

2020年受疫情影响,“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频率增加,公共服务类场景需求提高,教育、卫生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类场景的移动支付需求显著提高。

同时,随着“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频率和需求增多,移动支付用户对放宽支付限额的需求出现大幅提升,并对支付限额提出更高要求。

小额支付特征明显 支付方式多样

报告显示,2020年,有38.4%的用户单笔支付金额在100元以下,较前一年提高23.3个百分点;另外,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的频率也在逐步增长。

单笔支付金额在100元以下用户比例的大幅度上升,说明用户在地铁、公交日常出行及其他小额便民领域场景,移动支付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移动支付小额特征日渐显著。这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各类中小型商户支持和接受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

“我是最早一批开始用手机刷码乘车的,这个方便又快捷,还不用担心找不到公交卡或者公交卡充值。”在北京宋家庄地铁站入口处,一位正准备进站的乘客告诉记者。记者观察到,刷码或手机刷卡乘车已经成为大部分乘客的首选。

在选择移动支付的方式上,报告显示,借记卡和第三方支付账户仍是用户移动支付的首选类型,信用卡支付占比明显提升,货币市场基金和信用支付产品支付占比下降,移动支付资金来源回归银行账户趋势明显。

安全风险仍需持续关注

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用户对移动支付安全的重视程度持续增强,安全隐患问题依旧是移动支付用户担心的首要问题。

报告显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个人信息被泄露、手机扫描到伪假条码和账户资金被盗用三个方面。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介绍,在广泛使用移动支付同时,用户需进一步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支付服务提供商也需加强宣传引导,严厉打击各类移动支付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针对未来移动支付最需要改善的方面,报告显示,2020年,用户认为未来移动支付最需要改善的依次是安全性(80.7%)、应用范围(65.2%)、便捷性(57.0%)、服务质量(53.3%)、支付限额(34.1%)等。

“移动支付的金融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关于隐私泄露问题,则与移动支付没有必然联系,需要国家立法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安全、数据权利等问题进行顶层设计。”张海洋告诉记者。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