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PDF版
扫描二维码使用手机阅读本篇文章
发刊日期:2021年01月11日 > 总第474期 > B7 > 新闻内容
银行要防范贷款周期风险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 田忠华 罗新景

【农村金融时报】

贷款质量是考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行业监管的重要监管指标之一,更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具体体现。

之所以说短时间的数据不能作为考核贷款质量的标准,是由于贷款的期限管理决定的。由于贷款期限由短期、中长期组成,从一般情况看,中长期贷款占比少,减缓了问题的暴露。以某商业银行贷款期限管理来看,一年内短期贷款占比达不到贷款总额的70%。也就是说,在新发放的贷款统计中,对于占比30%的中长期贷款,只要正常结息,在贷款管理系统中,即使有即将形成的不良贷款,暂时也不会表现出来,这就是潜在的隐性风险。因此,对于贷款质量的评价,对于一个营销管理者的评价,不要过早定论,要通过时间来验证贷款的真实质量和营销者的管理能力,这才是科学的,才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一种评价方式,这就必须建立完善科学的贷款形态认证评价体系。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一是正确把握、熟知、了解、吃透“五级分类”的定价指标,从根本上掌握“五级分类”的标准,确保贷款“五级分类”的准确性。二是组成有专业技术人员、银行专业和业务水平较高人员参加的“五级分类”评价小组。三是实现“五级分类”管理数字化。运用好大数据,建立数字化“五级分类”工作平台,除贷款合同所记载借款人基本资料外,对后期贷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维护到系统中,便于系统自动分拣贷款的质量状况。

其次,要建立贷款质量分类台账。一方面,为便于贷款质量考核的精准化,对贷款的贷后管理要进行期限细化,按月、半年期、一年期等期限建立分类台账,便于分拣期限内即将形成和已形成的不良贷款。对于已形成的不良贷款,在“五级分类”的前提下,要增加后期贷后调查借款人真实信息项,通过最新信息维护,让系统自动辨别、分类贷款的真实形态。另一方面,要成立不良贷款问题研发小组,对新形成和存量的不良贷款进行科学分析,有效降低贷款的风险。

再次,要建立完善的事后监督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审计部门要制定完善的贷款风险审查事后监督检查制度,通过数字化监测系统的功能升级和改造,利用大数据,对存有风险点和风险隐患的及时检测,及时汇报,并建立完善的《不良贷款风险监测考评办法》。实行风险预警责任制,对于应监测未监测到,被上级行及相关部门发现的,要对所在单位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和部门负责人追究责任,对于被监管部门监测到的,要加重惩戒和处罚。

此外,要发挥行业监管的作用。金融监管部门应根据贷款隐性风险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贷款风险隐患延缓评价办法,并明确责任分工,引导商业银行正确评价贷款的真实形态,按照期限划分不良贷款的类别,杜绝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管理中人为调整现象的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1-2013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农村金融时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京ICP备120066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