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伟康
【农村金融时报】
农商银行作为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应直面新的形势和要求,在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及问题
农业是弱势行业,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而农业主体自身投融资能力有限,导致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资金缺口依然较大,农业融资“难、繁、贵” 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制约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急需破解。
一是农业经营主体急需金融“造血”与金融机构支持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目前国有商业性金融机构在乡镇金融网点较少,大部分乡镇只有农商银行网点,“一农”服务“三农”的局面还没有改变。同时,由于受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相对小而分散、信用基础不够稳定、涉农贷款风险相比工商企业贷款风险较大,且放贷手续复杂成本高利润少、农业投资产出效益过程较长等因素影响,各金融机构对涉农信贷服务,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二是农业主体缺少有效抵(质)押物和担保物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破解。在现行信贷政策条件下,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是决定银行贷款的主要条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申请贷款时,可登记抵(质)押和担保的有效资产非常有限,导致农业主体难以及时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同时,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成本过高、互保联保、风险敏感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使一些本可以通过担保形式获得融资的农业主体被拒之门外。
三是农业保险发展落后,农业经营风险较大,影响了“三农”信贷投放。农业经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的脆弱经济,遇到自然灾害,会有大批农民和农业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旦遇到天灾,将无力归还贷款,影响了金融机构开展农业贷款的积极性。
四是农村信用环境建设面临较大障碍。首先,是信息不对称制约了农户信用评定工作的有效开展。农村人口流动频繁,居住分散,信用基础信息真伪不易鉴别,给信用户评定工作造成较大困难。其次,是部分农户资信条件相对较差,影响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当前,分散化的农户生产经营,很难形成资本合力,且农户生产经营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低下,一场自然灾害往往造成农民丧失偿还贷款能力而违约。此外,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未取得预期效果。目前评定的信用户并未得到太多的优惠措施,在贷款的发放上,信用户并未享受到太多优惠的利率政策,信用户评定激励效果有待加强。
五是部分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审批手续繁琐,农业融资成本较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不论数额大小,都要进行调查、审查、信用等级评定、授信和落实抵押担保等程序,与上报一笔几千万元的贷款手续和流程一样,手续比较繁琐, 审批时间较长。而且多数银行提供的流动资金贷款,时限比较短,农业投资的周期又较长,时间需求不匹配,大部分涉农贷款周期采取一年一贷、利息一月一付的贷款方式, 无形之中增加了连续申贷、评估、保险等费用的隐性成本支出。
农商银行的应对措施
农商银行应立足“三农”下沉服务重心,做优做深支农支小,真正了解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把农村基础市场打造成支撑农商银行发展的“根据地”,有效支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
一是加快事业部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建立健全三农金融事业部和支撑部门工作联动机制,打造普惠金融工作与支农专业团队,提升服务“三农”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业务审批上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间,提高涉农贷款发放速度。
二是支持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产业聚合发展。研究专项信贷产品,在开办小额农户贷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贷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基础上,与保险公司、担保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客户提供保证担保,解决借款人抵押物不足值或无正规抵押物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大产品创新力度,进一步丰富贷款种类。同时,优化信贷流程,提高办贷效率,逐步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
三是加大扶贫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与财政、农委等部门的联动,发挥“点多面广”、覆盖城乡的独特优势,把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应突出重点对象脱贫攻坚。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支持对象,支持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意愿、有贷款意愿、有收入保障、信用观念好、遵纪守法的“四有两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通过惠农易贷专项扶贫产品,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实做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另一方面,应推进贫困乡村脱贫攻坚。支持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乡村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产业,为农产品开辟、扩大销路。
四是加强渠道建设,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能力。线下不断优化县域网点布局和结构,加大网点自助设备的投放力度,推动县域网点智能化升级。线上以互联网金融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农村网点积极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支付渠道,提升手机银行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推动线下产品向线上迁移,用科技金融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五是深化平台合作,形成服务乡村振兴合力。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积极引入银政、银企、银协、银担和银保合作机制,让农商银行能够明明白白、安安心心地把资金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推动缓解“三农”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形成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力。
六是完善信用体系,提升乡村金融知识水平。深入推进信用村、信用户建设,对于守信村民,享受差异化的利率优惠政策、流程更快捷的信贷服务,从而逐步引导和培育农民诚信意识。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教育和金融基础知识的普及,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送金融知识进万家、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农民理财意识和风险甄别意识,提高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共同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