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郑源源
【农村金融时报】
11月20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发布《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
据介绍,该课题由保险业协会主办,联合麦肯锡公司和国内外知名保险机构和养老金投资机构,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等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国际对标研究和经验学习,聚焦我国第三支柱养老金体制建设和发展改革,为我国第三支柱养老金发展提出举措和蓝图。
第三支柱潜力大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发展第三支柱已经十分迫切。金融业应该能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预测,未来5-10年时间,中国预计会有8-10万亿的养老金缺口,而且这个缺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扩大。中国养老体系当前主要由第一支柱社保承担,第二支柱部分补充,第三支柱发展不足。尽管中国资本市场高速发展,但整体市场深度不足,缺乏长线的、机构主导的投资资金。
对标成熟市场第三支柱养老金改革历史和经验,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目前规模较小,但具有潜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弥补一二支柱的不足。
报告指出,过去几年我国也曾采取过一系列积极举措尝试第三支柱改革,如2018年推出第三支柱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因为流程繁琐、试点额度低、金融机构和代理人销售动力不足等原因,试点效果尚不明显。完善政策已经成为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刻不容缓的工作重点。
激励政策需跟进
保险业协会表示,该课题旨在为保险企业在开展第三支柱养老金业务方面提供前瞻性思考,为监管机构未来制定养老金政策时提供借鉴参考。
课题研究指出,应尽快打造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和各界参与主体应首先从基础设施主线发力,其中建立全民养老专属账户及明确“合格”第三支柱产品定义,便于给予所涉及企业统一而公平的“合格第三支柱养老金”激励政策。
优化养老金产品和投资政策,推动养老金成为有吸引力的资产。在明确养老金定义基础上,增加产品和投资优惠政策力度,激励并吸引多方商业机构参与,使养老金成为长期资产增值最有吸引力的产品。课题提出,可大幅提升养老金在权益类和另类资产投资,考虑给予国家特殊长期资产配置,降低养老金的资本金要求,以及给予养老金企业以特殊企业税收优惠等。放宽创新限制,鼓励多产品百花齐放,满足不同居民养老的多样化需求。
引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打造普惠的、线上的养老金分销和账户管理体系。普惠是此次养老金政策建议的一大核心目标,传统保险的分销渠道成本过高,而且难以覆盖小城市和乡村的广大城市。课题认为,近期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实践在覆盖下沉客户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可考虑引入此类技术手段扩大民众覆盖面。同时也鼓励市场化的分销模式,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客户的多层次养老储蓄需要。
在现有税收优惠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税收和财政直补优惠力度,进一步提升养老金吸引力。明确税收优惠施政对象和额度,通过精细化的政策满足不同民众的需要,提高养老金税延/税免力度,提升纳税人参与率。
报告还提出,以十年发展到十万亿资产的愿景来进行规划,改革需要进行“三步走”系统推进。
2021-2024年为改革第一阶段,以“打造基础、实现突破、提高吸引力”为重点目标,聚焦账户体系建设、养老金企业的专项政策的落地。2025-2027年第二阶段将以“持续扩大覆盖广度和深度”为阶段使命,以税收制度作为杠杆撬动更大的民众群体。2028-2030年进入第三阶段,实现养老金市场的“全面腾飞”,使养老金成为民众标配和默认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