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魏再晨
【农村金融时报】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关于医疗保险的内容中,更指出要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商业保险是完善医保体系的关键环节,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大有可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在这种多种保障共同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中,商业保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未来通过政策完善,解决商业健康保险盈利问题,提升产品覆盖面和保障力度,则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商业健康险迎来新机遇
近日,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出席中国健康保险论坛时表示,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形成互补和衔接,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健康保障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对健康保险的需求不断提升,疫情更让健康险市场迎来新的机遇。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健康险保费总收入达到666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42%,而同期全行业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为7.15%。
在此趋势推动下,保险正逐步成为日常消费品。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曾表示,健康保险保费收入过去几年的复合增长率连续保持在30%以上,买健康险成为很多老百姓主动自愿的行为,从“要我买”变成“我要买”。
但是,商业健康险依旧面临一些瓶颈。据媒体统计,2019年全年,六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中,半数没有盈利,而在经营利润为正值的三家公司中,太保安联健康全年只盈利4万余元。还有不少财险公司进入短期健康险赛道,也导致严重的承保亏损。
有业内人士指出,商业健康险是微利行业,必须靠有效分摊保费,产生规模效应,有效管控风险,方能实现盈利。当前,我国健康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不畅,无法接入医疗诊断,控制成本支出,也无法获得完整有效的信息,行业本身的竞争激烈、风险管理难度较大也都会导致亏损。
对此,黄洪提出,将允许保险公司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实现充分信息共享,推动保险业健康保险信息平台与医保信息平台实行总对总的对接,在确保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权的基础上,强化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推动医疗支付方式改革,服务医保政策制定和医保基金监管。
惠民版商业医疗险正在落地
商业健康险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类新产品———“惠民保”正以燎原之势在各个城市落地。
“惠民保”是“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的俗称。从各地发布产品的介绍来看,这类产品的架构颇为相似。基本上都是政府推动、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可以起到衔接基本医疗保险的作用,为参保人员再解决一部分医疗费用支出,从而缓解经济压力。
据媒体统计,已有60多个城市推出80多款“惠民保”产品,参保人数超2000万人。
以“北京京惠保”为例,所有北京基本医保参保人员均可以79元/人/年的价格缴费参保。产品没有等待期,在12月1日正式生效后,参保人出险即可申请理赔。
“北京京惠保”涵盖住院医疗费用和特定高额药品费用。住院医疗费用的年度累计免赔额为2万元,免赔额以上的费用在符合赔付条件的情况下按100%比例赔付,最高报销100万元。特定高额药品费用0免赔额,在符合赔付条件的情况下按90%比例赔付,最高赔付100万元。
据悉,该产品目前参保人数已破百万。参保人群中,26岁至60岁参保者占比58%,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了四分之一,其中80岁以上参保人有19316人,包括26位百岁老人。
值得注意的是,银保监会人身险部于日前下发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拟全面规范“惠民保”发展。
这份文件提出,保险公司开展定制医疗保险业务,应因地制宜,保障方案体现地域特征,契合参保群众实际医疗保障需求。鼓励将目录外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满足参保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
针对近期“惠民保”出现一地多个产品的情况,该文件也明确,将重点查处参与恶意压价竞争等违规行为。
分析人士指出,下发征求意见稿有的放矢,既鼓励“惠民保”提升居民保障,也对各种乱象进行规范,确保这类产品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