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肖瑛 通讯员 朱霞
【农村金融时报】
湖南省常德市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在政务大数据归集共享方面具有先行优势。
近年来,湖南常德农商银行党委深入思考“全面回归、做实普惠”的转型发展路径,举全行之力首创以政务大数据为核心的线上贷款产品“常德快贷”,开启了湖南农信发展数字金融的新纪元。
谋创新 用好数据“聚宝盆”
2017年,常德智慧城市建设初步成型,海量的信息涌入“我的常德”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不到一年时间,59个部门、1028个目录、24亿条数据归集到常德政务数据中心。
如何将数据资源转化成普惠大众的数据资产?带着这些问题,常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化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辖内33家乡镇支行,发现了基层信息不对称、风控难、客户管理难度大等客观问题。
因此,常德农商银行提出建设“常德快贷”项目,并申请开放政务大数据,为发展高质量普惠金融提供依托。
2017年9月,“常德快贷”项目正式启动。湖南省联社将“常德快贷”列为全省农信系统创新试点工程,主导成立项目研发组,支持常德农商银行开展可行性研究、确定开发需求、建设普惠金融云平台等工作。
常德农商银行明确“常德快贷”研发思路,以“我的常德”服务平台和手机银行为载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全流程智能评估个人信用风险,实现线上自助申请、自动准入、自动授信等服务。
2018年9月,“常德快贷”正式上线。该产品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为客户提供更佳的信贷体验,亮点表现为“六个零”:普惠百姓,申贷“零差别”;授信精准,审核“零干扰”;线上操作,客户“零跑路”;信用为本,履约“零担保”;智能极简,用款“零等待”;成本低廉,办贷“零费用”。
快行动 提升普惠“渗透率”
“常德快贷”数据的完善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快贷系统决策。然而,农村地区居民数据信息采集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常德快贷”的普惠效果。
2019年7月,湖南农信“党建共创 金融普惠”行动全面启动。该行党委与乡镇(街道)党委合作共建,支行党支部与行政村(社区)党支部协同共建,党员之间互助共建,形成了基层共治、普惠共抓的良好互动局面。
该行派驻行政村的“金融村官”纷纷加入村民网格群,及时答疑,并开展入户预约。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常德农商银行坚持问题导向,推行“四走四抓”工作法:
一是集中走访抓村组,解决生态问题。以参加村组会议等方式,熟悉当地情况,介绍金融业务,融入基层治理。二是重点走访抓产业企业,解决发展问题。借助村组干部力量和大数据筛选结果,优先对产业带头人或创业户进行重点走访,为产品推广和创新找到切入点。三是亲情走访抓帮扶,解决形象问题。把扶弱济困作为“支部协同共建”的重要内容,对困难群体进行帮扶慰问,提高农商银行亲和力与美誉度。四是全面走访抓普惠,解决作风问题。通过举办金融夜校、金融宣讲会等方式,让员工守正笃实,让弱势边缘群体均等享有金融服务,获得基层干部群众的高频点赞。
如今,“常德快贷”逐渐成为基层干部推荐、群众满意的“口碑产品”,日均申请量和签约数成倍增长,市场覆盖率与群众满意度快速攀升。截至今年9月末,“常德快贷”累计签约授信4.83万户,其中3.62万户系首次与农商银行发生信贷往来;总授信额度54.3亿元,用信发生额89.89亿元,用信余额23.67亿元。
陆化表示,今后,300万元以内贷款需求将实现无缝对接,围绕普惠而设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能畅通无阻、快速落地。